《贺新郎 题大兄忏庵主人粤讴解心稿本》
时间: 2025-01-01 15:35: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新郎 题大兄忏庵主人粤讴解心稿本
作者:廖仲恺
讽世依盲瞽。一声声街谈巷话,深然成趣。
香草美人知何托,歌哭凭君听取。
闻复瓿文章几许。瓦缶繁弦齐竞响,绕梁间三日犹难去。
聆粤调,胜金缕。曲终奚必周郎顾。
且仿来,蛮音鴃舌,痴儿騃女。
廿四桥箫吹明月,那抵低吟清赋。
怕莫解,天涯凄苦。
手抱琵琶遮半面,触伤心岂独商人妇。
珠海夜,漫如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讽刺社会的盲目与无知。街头巷尾的谈论声,真是趣味横生。那些美丽的香草和女子又该依靠什么呢?歌声与哭声全靠你来倾听。我听闻那些文章和作品有多少呢?瓦缶和琴弦齐声竞响,余音绕梁三天仍然不散。聆听粤调,胜过金缕。曲子结束时,何必再顾及周郎的目光?不如模仿那蛮音与鸟鸣,痴儿与愚女的声音。那廿四桥上,箫声吹送着明月,怎能比得上低吟清赋的雅致?恐怕你无法理解,这天涯的凄苦。手握琵琶遮住半边脸,触动心灵的又岂止是商人的妻子。珠海的夜晚,如此漫长依旧。
注释
- 讽世依盲瞽:讽刺社会中盲目和无知的人。
- 香草美人:美好的事物或人,隐喻对理想的追求。
- 闻复瓿:听闻文章与作品。
- 瓦缶:古代乐器,象征声音的丰富。
- 粤调:指广东地方的音乐,富有地方特色。
典故解析
- 周郎:指周瑜,三国时期的名将,故事中常被提及的才子。
- 廿四桥:典出《夜泊牛渚怀古》,指代风景如画之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廖仲恺,生于20世纪,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及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廖仲恺用诗歌表达对现实的深刻思考与感悟,反映出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开篇以“讽世依盲瞽”引入,立即点出主题,表达对社会盲目现象的不满。街谈巷语成为人们心灵寄托,而香草美人则象征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诗中通过音律的描绘,展现了粤调的美妙,却又隐含着对周郎的无奈与自嘲,意指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后半部分的琵琶意象,既是对音乐的赞美,也是对生活苦涩的感叹,融合情感与音乐,形成强烈的对比。最后一句“珠海夜,漫如故”则以景喻情,将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令人感受到深深的无奈与思乡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讽世依盲瞽:直言社会的盲目与无知。
- 一声声街谈巷话:街头的闲谈,生活的真实。
- 香草美人知何托:美好事物的无依无靠。
- 闻复瓿文章几许:对文艺作品的渴望与怀念。
- 瓦缶繁弦齐竞响:乐声的丰富多彩。
- 聆粤调,胜金缕:粤调的优美超越了金缕。
- 曲终奚必周郎顾:曲终人散,无需再顾周郎。
- 且仿来,蛮音鴃舌:不如模仿那粗犷的声音。
- 廿四桥箫吹明月:美景与音乐的结合。
- 怕莫解,天涯凄苦:远方的苦楚无人能懂。
- 手抱琵琶遮半面:用琵琶遮住一半的脸,象征悲伤。
- 触伤心岂独商人妇:伤心的不仅是商人的妻子。
- 珠海夜,漫如故:夜晚的漫长与往日的相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社会现象比作盲瞽,形象生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多有对仗,增强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盲目现象的批判,同时也流露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无奈,情感深邃、意境悠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草:象征美好与纯洁。
- 琵琶:音乐的象征,蕴含情感。
- 粤调:地方文化的代表,体现地域特色。
- 廿四桥:美景与浪漫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社会现象的讽刺
- B. 对爱情的追求
- C. 对自然的赞美
-
“手抱琵琶遮半面”中的“琵琶”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悲伤
- C. 友谊
-
诗中提到的“粤调”代表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地方音乐
- C. 一种舞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廖仲恺的《贺新郎》与李白的《月下独酌》,前者更多地关注社会现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后者则是对孤独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廖仲恺诗文选》
- 《中国现代诗词发展史》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