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题内子霞客晴雪楼台小照是照为乙未春间事行十年矣辛亥长夏题于南溟之万木山房》
时间: 2025-01-01 15:50: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旧事堪弹指,看依然貂裘鹤氅,亭亭云水。白雪红梅春如海,雪色花光相媚,更人坐花边雪里。琪树瑶林黄昏月,照楼台白玉堆成地。似图画,画图似。而今彩笔侬须记,破清寒玉入睡觉,妆成扶起。青琐熏香开绣幕,银海数峰寒翠。人称是江南仙子。新嫁扬州何水部,算题诗索笑馀无事。卧游乐,动芳思。
白话文翻译:
回忆往昔,轻轻一弹指,看如今依旧是貂裘和鹤氅般的优雅,像云水般的亭亭玉立。白雪与红梅交相辉映,春天如同海洋,雪色与花光相互辉映,更有人坐在花边雪里。琪树和瑶林在黄昏的月光下,照亮了楼台和白玉堆成的地面。仿佛是一幅画,画中的景象又像是现实。而如今我必须用彩笔记下这些美好,打破清寒的夜,入睡时妆点自己。青色的罗幕熏香四溢,银色的海洋与几座寒翠的山峰相映成趣。人们称赞她是江南的仙子。新嫁的她正是扬州的何水部,算是为无事而作诗索笑。卧游在快乐中,激起了芳香的思绪。
注释:
- 貂裘:用貂皮制作的外衣,象征富贵与高雅。
- 鹤氅:一种长袍,常与高洁的形象相关。
- 琪树瑶林:美丽的树木和林木,象征美丽的自然景观。
- 青琐:一种精致的窗帘,常用来形容柔美的环境。
- 新嫁扬州何水部:提到的何水部,可能是某位仕宦的名字或典型的美丽女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圻(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风光和人情世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乙未春天,反映了作者对过去十年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背景中夹杂着个人生活的羁绊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贺新郎》是一首充满感慨与柔情的词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如画的江南春景,充满了温暖与生机。开篇通过"旧事堪弹指"引入,瞬间勾起作者对过往的回忆。接着,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白雪与红梅的春景,构建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对景物的描写不仅仅是视觉的再现,更是情感的寄托。诗中提到的“青琐熏香开绣幕”,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活的雅致与柔美。
随着诗意的推展,作者将目光转向新嫁的女子,带出一种生活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词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女性的赞美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尾部分的“卧游乐,动芳思”,更是将整首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美好瞬间的珍惜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旧事堪弹指:点明回忆的主题,过去的事情如同轻轻一弹指间。
- 看依然貂裘鹤氅:描绘优雅的形象,暗示生活的富足。
- 白雪红梅春如海:春天的景象丰富多彩,象征生机与希望。
- 琪树瑶林黄昏月:美丽的自然景象与夜晚的宁静结合,创造出梦幻般的氛围。
- 似图画,画图似:强调所描绘的美景宛如画作,展现艺术性。
- 而今彩笔侬须记:引入创作的动机,记录美好时光。
- 青琐熏香开绣幕:细腻的环境描写,塑造出优雅的生活氛围。
- 人称是江南仙子:对女性的赞美,赋予她仙女般的形象。
- 新嫁扬州何水部:引入新嫁的女子,象征幸福的开始。
- 卧游乐,动芳思: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事物的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景物与女性相提并论,增强意象的美感。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音韵美与节奏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使其生动鲜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美景的描绘与对女性的赞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充满了温暖与希望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雪:象征纯洁与美好。
- 红梅:象征坚韧与生命力。
- 楼台:象征高雅与梦幻的空间。
- 黄昏月:象征宁静与浪漫的时刻。
- 青琐:象征雅致与温馨的生活环境。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 白雪与红梅:在中国文化中,红梅常被视为坚韧不拔的象征,白雪则代表纯洁与美好,二者结合,展现了生活中的美好与坚强。
- 黄昏月:黄昏是一天的结束,象征着回忆与反思,月亮则常代表思念与柔情,二者结合增添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该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清代
- D. 明代
-
诗中提到的“江南仙子”指的是谁?
- A. 新嫁的女子
- B. 自然景色
- C. 诗人本人
- D. 诗中描绘的花草
-
“白雪红梅春如海”中的“春”象征着什么?
- A. 难忘的记忆
- B. 生机与希望
- C. 冷酷与挑战
- D. 过去的伤痛
答案:
- C. 清代
- A. 新嫁的女子
- B. 生机与希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贺知章《回乡偶书》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杨圻的《贺新郎》更注重细腻的情感描写与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社会的动荡与个人的悲伤,而杨圻的作品则充满了温暖与希望。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