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时间: 2024-12-29 20:06:21

森然几竿竹,密密茂成林。

半室生清兴,一窗馀午阴。

俗物不到眼,好书还上心。

底事忘羁旅,此君同此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森然几竿竹,密密茂成林。
半室生清兴,一窗馀午阴。
俗物不到眼,好书还上心。
底事忘羁旅,此君同此襟。

白话文翻译:

这片竹林生机勃勃,竹竿挺拔如林。
在半间屋子里,清新的气息弥漫,
窗外投射下的阳光,洒落在一半的阴影里。
世俗的杂物不在眼前,好书却常常萦绕心间。
何以忘却漂泊的旅途?原来这位朋友与我志同道合。

注释:

  • 森然:形容竹子生长得浓密茂盛。
  • 几竿竹:几根竹子,表示数量不多,但却有气势。
  • 清兴:清新而兴致勃勃的氛围。
  • 午阴:午后的阴影,指窗外阳光和阴影的变化。
  • 俗物:世俗的事物,指那些平凡的、琐碎的东西。
  • 羁旅:旅途中的漂泊,指诗人对归属感的思考。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直接引用典故,但“忘羁旅”一词反映了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恰如古代文人常常感慨漂泊生活的孤独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炯,字景仁,唐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常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在一个安静的竹林环境中写成,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内心宁静的追求,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竹》在简洁的外表下,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竹子作为一种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坚韧与清雅,诗人通过描绘竹林的生机,传达了他对清新自然的喜爱。整首诗运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展现出一个理想的隐逸生活:在一间小屋中,竹影摇曳,清风徐来,心中充满了对书籍的热爱,世俗的杂物仿佛无足轻重。在“底事忘羁旅”一句中,诗人表露了对漂泊生活的思考,然而在同窗共饮的友谊中,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属感。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深刻的哲理与情感的共鸣,体现了文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森然几竿竹:描述竹子生长茂密,展现了自然的生机。
  2. 密密茂成林:进一步强调竹林的繁茂,给人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3. 半室生清兴:在屋内感受到清新的气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4. 一窗馀午阴:窗外的阳光和阴影交织,形成了一幅静谧的画面。
  5. 俗物不到眼:世俗的琐事不再打扰,表明诗人内心的宁静。
  6. 好书还上心:对好书的向往,表明诗人的追求与情怀。
  7. 底事忘羁旅:对漂泊生活的反思,表现出内心的孤独感。
  8. 此君同此襟:朋友的志同道合,带来心灵的慰藉。

修辞手法

  • 比喻:竹子象征着清雅与坚韧。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竹林、午阴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同时流露出对友谊与理想生活的渴望,形成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洁、坚韧。
  • 清兴:代表一种宁静的心境。
  • 午阴:表明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安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森然几竿竹”中“森然”的意思是?

    • A. 安静
    • B. 茂密
    • C. 漂泊
    • D. 清新
      答案:B
  2. “俗物不到眼”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世俗的向往
    • B. 对世俗的厌倦
    • C. 对友谊的珍视
    • D. 对书籍的热爱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羁旅”指的是什么?

    • A. 家乡
    • B. 旅行
    • C. 漂泊
    • D. 友谊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竹里馆》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竹里馆》相比,杨炯的《竹》更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书籍的热爱,而王维则更多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以竹为意象,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炯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