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石侍御山庄》
时间: 2024-12-29 19:24: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杨炯的《和石侍御山庄》
烟霞非俗宇,岩壑只幽居。
水浸何曾畎,荒郊不复锄。
影浓山树密,香浅泽花疏。
阔堑防斜径,平堤夹小渠。
莲房若个实,竹节几重虚。
萧然隔城市,酌醴焚枯鱼。
白话文翻译:
烟雾和霞光并非世俗的空间,山岩和深谷才是幽静的居所。
水田是否曾经被浸润,偏远的乡村再也不见耕作的身影。
浓密的树影映衬着山峦,香气淡薄的花朵在水泽旁稀疏绽放。
宽阔的沟渠防止斜路的侵袭,平坦的堤岸夹着小小的水渠。
莲蓬的果实究竟有多少,竹子的节数又有几分虚幻。
在这萧条的地方远离城市,我一边品酒一边烧烤干鱼。
注释:
- 烟霞:指云雾和霞光,形容自然景色的美丽。
- 幽居:指幽静的居所。
- 畎:指田地,通常指可以耕作的农田。
- 锄:指用锄头耕作,表示农业活动。
- 阔堑:指宽阔的沟渠。
- 斜径:指倾斜的小路。
- 渠:指水渠。
- 莲房:指莲花的果实。
- 竹节:竹子的节,形容竹子的虚幻与真实。
- 醴:美酒,通常指甘甜的酒。
- 焚枯鱼:烧烤干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炯,字子云,号璞山,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曾任官职,因其与李白、杜甫等人同为盛唐诗人,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景色。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杨炯隐居于山庄期间,描写了自然的幽静和人类活动的消失,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思考。
诗歌鉴赏:
《和石侍御山庄》是一首描绘山水田园生活的诗,表现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喧嚣的逃避。开篇即以“烟霞非俗宇”引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强调了山庄的幽静与超然。“水浸何曾畎,荒郊不复锄”则通过对比,揭示了人们对自然的忽视与农耕生活的消失。接下来的“影浓山树密,香浅泽花疏”描绘出山水的浓淡相宜,富有层次感,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宁静。诗的后半部分则通过描绘堤岸、小渠等细节,再次展现了田园的宁静与美好。“萧然隔城市,酌醴焚枯鱼”则是诗人对离开城市后宁静生活的享受,品酒与烤鱼交织出闲适的生活气息,形成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丽画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烟霞非俗宇:说明此地的环境不同于一般人居住的地方,充满了自然的气息。
- 岩壑只幽居:强调岩石与深谷是隐居者的理想居所,表现出一种归隐自然的情怀。
- 水浸何曾畎:询问这片土地是否曾经被水浸润,暗示乡村的荒凉。
- 荒郊不复锄:描绘出荒凉的乡村再也看不到耕作的景象,表达对农业衰退的惋惜。
- 影浓山树密:山中树木的浓密影子,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 香浅泽花疏:水泽旁的花香淡薄,花朵稀疏,似乎在表达一种自然的宁静。
- 阔堑防斜径:宽阔的沟渠可以防止小路的倾斜,表现出自然的安排。
- 平堤夹小渠:平坦的堤岸夹着小水渠,细致描绘出自然的景象。
- 莲房若个实:莲蓬的果实不知有多少,表现出对自然丰盈的疑问。
- 竹节几重虚:竹子的节数若隐若现,表达出自然的虚幻与真实。
- 萧然隔城市:远离城市的喧嚣,展现出一种清幽的生活环境。
- 酌醴焚枯鱼:在这种环境中,品酒与烧烤干鱼构成了诗人闲适的生活。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比喻自然景色来描绘人类情感。
- 对仗:上下句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
- 意象:使用山水、花草等意象,传达出自然的美与宁静。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反映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生活的逃避,表现出一种清新、自然而又富有哲理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霞:象征自然的美丽与神秘。
- 岩壑:象征幽静的居所,代表隐士生活。
- 水田:象征生机与繁荣,但又暗含荒凉的现实。
- 莲房:象征自然的丰盈与生机。
- 竹节:象征自然的真实与虚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烟霞非俗宇”意指什么? A. 这里的环境很普通
B. 这里的环境非常美丽
C. 这里的环境非常嘈杂
D. 这里的环境很阴暗 -
“水浸何曾畎”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农田荒废的惋惜
C. 对城市生活的怀念
D. 对山水的描绘 -
诗的最后一句“酌醴焚枯鱼”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愁
B. 享受宁静生活的快乐
C. 对世俗的不满
D. 对自然的失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同样描写山水田园生活,但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安详,而《和石侍御山庄》则更多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逃避和对自然的向往。两者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杨炯研究》
- 《山水田园诗的美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