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河渡》
时间: 2025-01-01 20:34: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苍茫刘桥渡,南北凡几过。
清霜十月交,澄湛东流波。
饮马立水边,照我两鬓皤。
行役非所苦,伤怀动悲歌。
三年恒山赵,弹劾兼拊摩。
嗷嗷眼中民,力弊差与科。
不能一勺润,慰彼烦与痾。
顾此衣带水,溉载功实多。
人而反不若,低首愧野河。
素餐吾可逃,奈此苍生何。
白话文翻译:
在苍茫的刘桥渡口,南北往来的人数不胜数。
十月的清霜交替,河水澄清而流淌。
我在水边饮马,映照着我两鬓的白发。
行走的劳苦并不算什么,唯有心中忧伤动人心弦。
三年来在恒山的赵家,弹劾与抚摩之事交织。
眼中有无辜的百姓,生活在困苦与苛捐杂税之中。
连一勺水都无法给予他们,安慰他们的烦恼与病痛。
回望这衣带河,浇灌的功绩虽多。
然而人竟不如这河水,低下头来愧对这片野河。
我虽然可以逃避吃饭的负担,但这苍生的苦难我该如何面对?
注释:
- 苍茫:形容景色辽阔、模糊。
- 刘桥:指刘桥渡口,可能为特定的水域或渡口。
- 饮马:指在河边让马喝水,暗示身处自然环境中。
- 鬓皤:两边的鬓发已经变白。
- 行役:指劳役、行走的工作。
- 弹劾:古代官员对上级的指控。
- 嗷嗷:形容百姓的哀求声。
- 一勺润:指一勺水,意指对百姓极小的帮助。
- 衣带水:指衣带河,象征着小河流。
- 素餐:白吃,形容不付出劳动而获取食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恽,元代诗人,生于公元1280年,卒年不详,字子明,号静庵,山西人。王恽为人正直,志向高远,曾任职于朝廷,因其清白正直而受到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之际,作者在经历了官场的波折与民生的疾苦后,生发出深刻的思考与感慨。诗中描绘的渡口象征着一种生命的交汇与人们心灵的归属。
诗歌鉴赏:
《野河渡》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作。诗人在苍茫的河渡旁,感受到自然的宽广与人世的苦难。他以“饮马立水边”引入,既描绘了自然景观,也暗示了人们在生活的奔波中所面临的困境。两鬓的白发映衬出诗人经历的沧桑,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基调。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于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尤其是提到“嗷嗷眼中民”,使得整个诗歌充满了悲悯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集中在对官场的反思与自我批评,王恽以“不能一勺润”表达了作为官员的无力感,虽有名义上的权力,却无法真正帮助到百姓。这种无奈与愧疚,令诗人不得不低头,自我反省。结尾“素餐吾可逃,奈此苍生何”更是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与对民众苦难的无奈。
整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更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刻观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感知与对人性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苍茫刘桥渡,南北凡几过。:描绘河渡的辽阔与往来的人们,展现出繁忙的生活场景。
- 清霜十月交,澄湛东流波。:描绘了十月的清晨,霜降使河水更显清澈。
- 饮马立水边,照我两鬓皤。:在水边饮马,照见自己渐白的鬓发,感慨时光流逝。
- 行役非所苦,伤怀动悲歌。:虽不惧劳苦,但内心的忧伤让人难以自已。
- 三年恒山赵,弹劾兼拊摩。:提及自己在官场的经历,既要弹劾他人,也需自我安慰。
- 嗷嗷眼中民,力弊差与科。:眼前的百姓生活艰难,受到苛捐杂税的压迫。
- 不能一勺润,慰彼烦与痾。:无法给予百姓一点点的帮助来解其忧愁。
- 顾此衣带水,溉载功实多。:回望这条小河,虽运功多,然人心未安。
- 人而反不若,低首愧野河。:人比自然更显卑微,感到对河水的愧疚。
- 素餐吾可逃,奈此苍生何。:我虽可逃避生计的重负,然百姓的苦难我又该如何面对?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苍茫刘桥渡,南北凡几过”,工整而富有韵律感。
- 比喻:将“衣带水”比喻为小河,象征着生命的涓涓流淌。
- 拟人:河水似乎承载着人们的情感,赋予了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关怀,反映了作者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与对现状的无奈。诗中展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突显出人性与自然的对比,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时代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河水: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无尽,承载着人们的情感与记忆。
- 白发: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沧桑。
- 百姓:代表着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体现出诗人的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刘桥渡”代表什么? A. 人们的往来
B. 自然的辽阔
C. 官场的纷争
D. 百姓的苦难 -
诗中“嗷嗷眼中民”表达了对什么的关注? A. 自然景色
B. 百姓的疾苦
C. 个人的感受
D. 官场的腐败 -
诗的结尾“奈此苍生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无奈与愧疚
B. 快乐与满足
C. 忍耐与坚强
D. 逃避与放弃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王恽《野河渡》与杜甫《春望》:两者均表现出对国家和百姓的深切关怀,但王恽更多地关注于自身的无能为力,杜甫则展现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恽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王恽诗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