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庙怀古》
时间: 2024-10-17 02:31:19意思解释
双庙怀古
原文展示:
铁舆动地来,猎火烬九县。
睢阳东南冲,江淮国所援。
蔽遮不使前,恢复可立见。
二公明此机,死守誓不变。
虽危所保大,如蝮螫解腕。
最难结众心,存殁匪石转。
彼苍畀全节,谁为落贼便。
已矣君不忘,握爪掌为穿。
竟能济中兴,淮海了清奠。
至今忠烈气,皎皎白日贯。
贺兰观成败,不饮浮屠箭。
杀亡计多寡,此论诚可辨。
我来拜遗像,凛对如生面。
乞灵激懦衷,剸决刚同鍊。
朔风吹树声,尚想登陴战。
暮倚晕月城,悲歌泪如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昔日战事的惨烈场景和英雄人物的忠诚。铁甲车轰鸣而来,火焰吞噬了九个县城。睢阳在东南方冲击,江淮的国家成为支援。被遮蔽的前路并不妨碍恢复的希望,二位公明白这一点,誓言坚守自己的信念。即使在危急的时刻,保护的目标仍然很大,如同解开被毒蛇咬伤的手腕。最难的是团结百姓的心,生死存亡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转变的。苍天赋予了全节,那么谁又会成为落入贼手的呢?已经无所谓了,君王不应忘记,握爪的决心已然形成。最终能够振兴国家,淮海的局面已经奠定。至今忠烈之气,犹如皎洁的白日照耀。贺兰山见证了成败,不为浮屠之箭所动摇。关于杀亡的计策多寡,这个问题确实可以辨析。我来拜祭遗像,严肃对面如同生还。恳求神灵激励懦弱的内心,剖决刚毅与软弱。北风吹动树木的声音,依然想要登上城墙作战。傍晚倚靠月色朦胧的城墙,悲歌泪水宛如霰雪。
注释:
- 铁舆:铁甲战车,象征着战争。
- 猎火:形容战火的猛烈,像猎犬一样追逐。
- 淮海:指的是淮河和海河的区域,历史上多次发生战争。
- 全节:指忠贞的节操。
- 浮屠箭:浮屠为佛教的塔,象征着庙宇,箭指代攻击。
典故解析:
“二公”指的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可能是指在战乱中表现出忠诚与勇气的人。此诗的背景反映了元代社会动荡的情况,英雄的忠诚与牺牲成为了时代的精神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恽,元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表现民族情怀和历史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那个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仍,诗人通过怀古的方式,表达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与对国家安危的忧虑。
诗歌鉴赏:
《双庙怀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的古诗,它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绘,展现了英雄人物的忠诚与牺牲精神。诗中“铁舆动地来,猎火烬九县”的开篇,便给人以震撼,描绘出战火纷飞、民众苦难的惨烈局面。诗人以“二公”代表忠诚的英雄,强调他们在危难时刻的坚守,显示了对历史英烈的深切怀念。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尤其在结尾部分,诗人以“暮倚晕月城,悲歌泪如霰”收尾,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情绪愈发浓烈。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仗等,使得诗意更加深邃,情感更加动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铁舆动地来”:形象地描绘了战争的激烈与紧迫感。
- “猎火烬九县”:火焰蔓延,象征着战火的无情。
- “尽能济中兴,淮海了清奠”:表现了对国家复兴的希望与展望。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猎火”形象化战争的残酷。
- 对仗:如“死守誓不变”与“存殁匪石转”,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忠贞之士的敬仰,体现了在国家危难时刻应有的坚定信念和团结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铁舆:代表战争与冲突。
- 猎火:象征着猛烈的战火。
- 月城:象征着怀古的情怀与伤感的思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铁舆动地来”意指什么?
- A. 和平的到来
- B. 战争的来临
- C. 旅行的开始
-
“二公”在诗中指的是?
- A. 诗人的朋友
- B. 历史上的英雄
- C. 普通百姓
-
诗末“悲歌泪如霰”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乐
- B. 哀伤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王恽的《双庙怀古》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都表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怀念,但前者更为沉重,强调战争与忠诚,后者则更为浪漫,抒发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元代文学与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