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柳》

时间: 2025-01-06 15:12:45

惯得轻柔绮陌中,几枝斜映驿亭红。

微烟啅雀金犹懒,细雨藏鸦绿未浓。

攀傍岸,折随风,管人离别思无穷。

开花更是无聊赖,一片西飞一片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柳
作者: 沈周 〔明代〕

惯得轻柔绮陌中,
几枝斜映驿亭红。
微烟啅雀金犹懒,
细雨藏鸦绿未浓。
攀傍岸,折随风,
管人离别思无穷。
开花更是无聊赖,
一片西飞一片东。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的柔和景象,几枝柳树斜斜地映照在驿亭的红墙上。微微的烟雾中,啄木鸟懒洋洋地啼叫,细雨中,乌鸦隐匿于尚未浓绿的树木中。柳枝轻轻垂下,随风摇曳,令人不禁思念离别的情绪无尽无穷。花开时节更是让人无所依赖,春风里一片花瓣向西飞舞,另一片则向东飘去。

注释:

  • 轻柔:形容柳树的姿态柔和轻盈。
  • 绮陌:绮丽的道路,指的是被柳树装点的美丽小道。
  • 啅雀:啄木鸟,鸟名,喜欢啄食树木。
  • 管人离别思无穷:让人思念离别的情感无限延续。

典故解析:诗中提及的“离别”情感可与古代文人作品中的离愁别绪相联系,常见于诗词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周(1427-1509),字君理,号石田,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其作品常表现山水、花鸟的自然之美,风格清新雅致。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明代,正值沈周的诗歌创作高峰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人生离愁的细腻思考。

诗歌鉴赏:

《鹧鸪天 柳》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日柳树的柔美与生机,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离别情感的深刻思考。诗中开头的“惯得轻柔绮陌中”,以“轻柔”二字为引子,勾勒出柳树的轻盈姿态,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春天的温暖与柔和。接着“几枝斜映驿亭红”,让人感受到那种斜阳下的美好瞬间,驿亭的红墙与柳树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迷人的画面。

中间的“微烟啅雀金犹懒,细雨藏鸦绿未浓”,描绘了天气的细腻变化,烟雾缭绕间,啄木鸟的懒散与细雨中乌鸦的隐匿,增添了自然的生动感与诗意的层次。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也反映了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无常。

最后的“开花更是无聊赖,一片西飞一片东”,通过花瓣的飞舞,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离别的无奈,突显了离愁别绪的主题。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使得诗歌既美丽又深刻,是沈周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自然的真实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惯得轻柔绮陌中:习惯了在轻柔的柳树下漫步,感受那种柔美的氛围。
  2. 几枝斜映驿亭红:几枝柳树的影子映照在驿亭的红墙上,形成美丽的景象。
  3. 微烟啅雀金犹懒:微微的烟雾中,啄木鸟懒洋洋地发出叫声,描绘出一种悠闲的气氛。
  4. 细雨藏鸦绿未浓:细雨中,乌鸦隐藏在尚未浓绿的树叶中,增添了一丝神秘感。
  5. 攀傍岸,折随风:柳枝轻轻垂下,随风摇曳,象征着柔和的生命力。
  6. 管人离别思无穷: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情绪是无止境的。
  7. 开花更是无聊赖:花开时节更显得无所依赖,仿佛在感叹时光的流逝。
  8. 一片西飞一片东:花瓣随风飘散,一片向西飞舞,一片向东飘去,象征着离别与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轻柔”“绮陌”来形容柳树的姿态,增强了意象的美感。
  • 拟人:将啄木鸟的叫声与懒散结合,赋予鸟类以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如“西飞一片东”,形成了美妙的对称。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的柳树和花瓣的飞舞,表达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离别愁绪的感叹,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柔美和生命力,也常与离别相联系。
  • 驿亭:代表着行旅与思念,是离别的象征。
  • 啄木鸟、乌鸦:分别代表自然的悠闲与阴郁,寓意生命的多样性。
  • 花瓣:象征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轻柔绮陌”指的是什么?

    • A. 柳树的柔和
    • B. 河流的潺潺
    • C. 花开的声音
    • D. 远方的山脉
  2. 诗中提到的“啅雀”是指哪种鸟?

    • A. 乌鸦
    • B. 啄木鸟
    • C. 金翅鸟
    • D. 燕子
  3. 诗歌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 A. 快乐
    • B. 离愁
    • C. 愤怒
    • D. 惊讶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对时局的忧虑。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离别情感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沈周的《鹧鸪天 柳》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前者通过自然景物表达离愁,后者则通过历史背景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二者都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研究》
  • 《沈周诗文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