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八》

时间: 2025-01-06 15:16:05

掩卷低徊不自持,才人身世尽如斯。

百年忧乐无穷感,万古荒寒一例悲。

搜苦语,费冥思,无情岁月有情诗。

狂歌痛哭终何补,留取伤心异代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掩卷低徊不自持,才人身世尽如斯。
百年忧乐无穷感,万古荒寒一例悲。
搜苦语,费冥思,无情岁月有情诗。
狂歌痛哭终何补,留取伤心异代知。

白话文翻译:

合上书卷,沉思徘徊,难以自持,才子佳人的身世就如眼前这般。
百年间的忧愁和快乐感慨无穷,万古以来的荒凉和悲伤都是同样的道理。
苦心搜寻那些苦涩的言语,费尽心思,却发现无情的岁月中仍有情感的诗篇。
狂歌痛哭又能有什么补救呢?唯有留下伤心的事迹,让后人知晓。

注释:

字词注释:

  • 掩卷:合上书卷,表示沉浸于阅读。
  • 低徊:徘徊、反复思索的样子。
  • 不自持:难以自我控制,情感外露。
  • 才人:才子,指有文学才华的人。
  • 身世:个人的经历和命运。
  • 无穷感:无尽的感慨。
  • 荒寒:荒凉和寒冷,形容悲凉的环境。
  • 无情岁月:时间无情流逝,带走一切。
  • 狂歌痛哭:极度悲伤或激动的表现。
  • 异代知:后代的人得知。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百年忧乐”指的是人生的经历,诗人通过“万古荒寒”表达时间的无情和生命的悲凉。此类情感在古诗中常见,如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慨与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启宇,现代诗人,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著称。其作品多涉及人生哲理和历史感,常反映社会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织。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之中,作者在阅读和思考中沉淀情感,表达对生命、时间及个人经历的深刻反思,寄托着对历史与未来的忧思。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其八》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书卷的合拢与思索,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切感慨。诗的开头以“掩卷低徊”引入,展示了作者在阅读后内心的震撼与思考。他不仅回顾自己身世的悲欢离合,还通过“百年忧乐无穷感”反映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接着,作者将个人的情感延伸到整个历史的视野中,提出“万古荒寒一例悲”,无情的岁月带来无尽的悲伤,强调了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诗中“搜苦语,费冥思”反映了人们在面对无情岁月时的无奈与努力,尽管岁月无情,诗歌却依然承载着情感与记忆。

最后,诗人以“狂歌痛哭终何补”结束,表达了对悲伤的无力感,似乎在问,纵然痛哭或激昂歌唱,又能改变什么呢?留下的“伤心异代知”则是对未来人们对这些情感的理解与感知的期盼,展示了诗人与历史的对话。

整首诗气氛沉重而深邃,情感真挚,激发读者对人生的思考,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掩卷低徊不自持:合上书卷,心中思绪万千,难以自持。
  2. 才人身世尽如斯:才子佳人的命运也不过如此。
  3. 百年忧乐无穷感:百年间的悲喜交加感慨无尽。
  4. 万古荒寒一例悲:万古以来的荒凉与悲伤都相似。
  5. 搜苦语,费冥思:苦心寻求言辞,费尽心思。
  6. 无情岁月有情诗:尽管岁月无情,却仍有情感的诗篇。
  7. 狂歌痛哭终何补:激昂的歌声和痛哭究竟能有什么用?
  8. 留取伤心异代知:留下伤心的记忆让后人知晓。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百年忧乐”与“万古荒寒”,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将时间与情感进行比较,传达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反问:以“终何补”引发读者思考,增强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强调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表达了对历史与未来的忧虑,以及对文学和情感的执着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卷:象征知识与智慧,承载着诗人的思考与情感。
  • 岁月:代表时间的流逝,体现生命的无常。
  • 伤心:情感的核心,表达人生中的痛苦与悲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掩卷”指的是什么?
    A. 打开书卷
    B. 合上书卷
    C. 摆放书卷
    D. 阅读书卷

  2. 诗人通过“无情岁月”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无奈
    C. 愤怒
    D. 幸福

  3. 诗的最后一句“留取伤心异代知”意在表达什么?
    A. 未来人对痛苦的遗忘
    B. 未来人对伤心的理解
    C. 未来人对快乐的渴望
    D. 未来人对历史的无知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李白《将进酒》:对生命的热情与愁苦。

诗词对比:

  • 《鹧鸪天 其八》杜甫《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文学情感的遗留,后者则更直接地表现了对亲情的思念。

参考资料:

  • 《中国现代诗歌史》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