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秋夜兴上人别
作者: 崔涂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常时岂不别,此别异常情。
南国初闻雁,中原未息兵。
暗蛩侵语歇,疏磬入吟清。
曾听无生说,辞师话此行。
白话文翻译:
平时分离并不算什么,但这次的分别却情感异常深重。南方的国度刚刚听闻大雁南飞,而中原的战火依旧未息。夜深时,虫鸣声打断了我的言语,清脆的磬声传入我的吟唱。曾经听无生说过,辞别师长时有这样的情景。
注释:
- 常时:平常、通常。
- 岂不别:难道不分离吗?指分离并不罕见。
- 异常情:特别的情感。
- 南国:指南方地区,特指南方的国度。
- 初闻雁:刚听到大雁的鸣叫。
- 中原:指中国的中部地区,常与战争联系在一起。
- 暗蛩:夜晚的虫鸣,暗示静谧的环境。
- 疏磬:稀疏的磬声,古代乐器,常用作宗教或文人雅集的伴奏。
- 无生:指一种哲学流派或道家思想,可能是指老子或庄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崔涂,字子川,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饱含哲理的作品而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情感细腻,常富有哲理性。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秋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时值战乱,南北分离,诗中流露出对时局的无奈与对友情的珍视,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的背景下,人们的情感纠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别”为主旨,展开了对分别情感的深刻思考。首句“常时岂不别”,开篇即提出分离的普遍性,但随即转入对这次分别的特殊情感的强调,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接着通过对南国大雁南飞的描绘,与中原战火未息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与离愁的加重。
诗中意象独特,尤其是“暗蛩”和“疏磬”,前者传达出秋夜的静谧和孤独,后者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幽的文化氛围,似乎在与友人道别之际,诗人也在回味往日的种种。最后一句“曾听无生说”,引入哲学意味,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师道的传承,让整首诗在情感的深度上升华。
这首诗不仅是对友情的感慨,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充分体现了崔涂的才情与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时岂不别:意指平常的分别并不稀奇。
- 此别异常情:这次的分别却充满了情感的厚重。
- 南国初闻雁:南方的国度刚刚传来大雁的声音,象征着离别的季节。
- 中原未息兵:中原地区依然战火连天,暗示了社会动乱。
- 暗蛩侵语歇:夜深虫鸣声打断了诗人的思绪,象征着孤寂。
- 疏磬入吟清:稀疏的磬声传入吟唱中,增添了清幽的氛围。
- 曾听无生说:引述哲学思想,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 辞师话此行:谈及离别时与师长的交谈,反映了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比:常时与此别的对比,突出了特殊的情感。
- 意象:大雁、虫鸣、磬声等意象营造秋夜的氛围。
- 引喻:提及“无生”引入哲理,增加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别离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时局的无奈,同时也反映出人生的无常与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雁:代表迁徙与离别,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
- 暗蛩:虫鸣声,传达秋夜的静谧与孤独感。
- 疏磬:古乐器声,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内心的清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战争
B. 友情与离别
C. 自然景观
D. 生活烦恼 -
“南国初闻雁”中“大雁”象征着什么? A. 战争
B. 离别与迁徙
C. 秋天的到来
D. 友情 -
“暗蛩侵语歇”意指什么? A. 诗人思绪被打断
B. 夜晚的虫鸣
C. 朋友不在
D. 秋天的孤寂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送友人》
诗词对比:
- 崔涂的《秋夜兴上人别》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崔涂更强调对时局的思考和哲理,而王维则着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情感的流露。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讲解》
- 崔涂相关研究论文与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