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道中除夜书怀》

时间: 2025-01-19 18:06:08

迢遰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迢遰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春。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除夕夜,身处异乡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诗中描绘了漫长的三巴之路,旅途的艰辛和孤独,身处异乡的春夜,透着淡淡的忧愁。随着时间的推移,亲情渐行渐远,身边的侍从与仆人也难以填补内心的孤寂。明天将是新的一年,然而漂泊的生活让人无比感伤。

注释

  • 迢遰:形容路途遥远,艰难。
  • 羁危:羁,拘留;危,危险。指身处异乡,感到不安。
  • 残雪:山上残留的雪,暗示严寒的冬天。
  • 孤烛:孤独的烛光,意象上代表孤独与希望的微弱。
  • 骨肉:亲人,骨肉相连。
  • 僮仆:侍从、仆人,指身边的人。
  • 岁华新:新的一年,指时间的流逝和新年的到来。

典故解析

“巴山”指的是巴蜀地区的山脉,古代多指四川。诗人身处异乡,正值除夕,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家人的牵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涂(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以诗歌表现个人情感见长,作品多描写游子思乡之情,风格清新而富有意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除夕之夜,正值新旧交替之际,诗人身处异乡,内心充满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抒发了身为游子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而深刻的描写,展现了除夕夜游子内心的孤独与惆怅。首句“迢遰三巴路”开篇即点明了身处的地点与路途的艰辛,给人一种遥远与孤寂的感觉。接着提到“羁危万里身”,不仅描绘出身处异乡的无奈与忧虑,也暗示了游子对未来的迷茫。

“乱山残雪夜”这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寒冷与孤独。诗人点燃了一盏“孤烛”,象征着在寂静的夜晚中那微弱的希望和温暖,虽然身处异乡,但依然渴望春天的到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意识到与亲人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加大,感受到“渐与骨肉远”的无奈。最后一句“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更是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在新旧交替之际,游子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迢遰三巴路:描写旅途遥远,暗示诗人行走的不易。
  2. 羁危万里身:表达身处异乡的危险与不安,强调隔离感。
  3. 乱山残雪夜:描绘夜晚的寒冷与孤独,加深情感的厚度。
  4. 孤烛异乡春:象征希望与温暖,暗示尽管孤独仍在期待春天。
  5. 渐与骨肉远:表现亲情的疏离,内心的孤独感增强。
  6. 转于僮仆亲:即使身边有仆人,仍感到孤独。
  7. 那堪正漂泊:无奈的感叹,漂泊的生活让人难以承受。
  8. 明日岁华新:新年即将来临,但心中却充满了愁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烛”象征孤独。
  • 对仗:如“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传达了对亲情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深刻而细腻,具有强烈的共鸣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巴路:象征艰辛的旅程与思乡之情。
  • 残雪:代表严寒与孤寂的环境。
  • 孤烛:象征微弱的希望和温暖。
  • 骨肉:亲情的象征,触动游子的内心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羁危万里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安稳喜悦
    B. 孤独忧虑
    C. 兴奋期待

  2. “孤烛异乡春”中的“孤烛”象征什么? A. 繁华
    B. 希望与温暖
    C. 冷漠

  3. 诗的主题主要是什么? A. 战争
    B. 思乡与孤独
    C. 自然景色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思乡之情,通过月亮的意象唤起对故乡的思念。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通过重阳节的习俗,表达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