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相城呈同事诸公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19 23:44:26

肩舆南浦复西邱,尽日淹留为此州。

云隐层城才见塔,水漫孤渡偶逢舟。

林风力浅花能晚,山雨声迟麦未秋。

最是中丞忧国计,几回独立向东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肩舆南浦复西邱,尽日淹留为此州。云隐层城才见塔,水漫孤渡偶逢舟。林风力浅花能晚,山雨声迟麦未秋。最是中丞忧国计,几回独立向东流。

白话文翻译:

在南浦和西邱之间,我的轿子行驶,整天停留在这个州。云层遮掩着高耸的城塔,水位上涨,孤渡口偶然遇到了一只小船。林间微风轻拂,花儿开得晚,山雨来得缓慢,麦子还没有成熟。最让我忧心的是中丞忧国的计策,几次我独自站立向东流去。

注释:

  • 肩舆:古代的一种交通工具,指的是一种由人抬的轿子。
  • 南浦西邱:地名,南浦指南边的渡口,西邱指西边的山丘。
  • 淹留:停留、逗留。
  • 云隐:云层遮掩。
  • 层城:高耸的城池。
  • 孤渡:孤独的渡口。
  • 林风:林间的风。
  • 力浅:风力微弱。
  • 最是中丞:中丞指的是官职,忧国计指忧虑国家的计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宝,明代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多表达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与个人的感慨。他的诗风常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关注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邵宝在通州相城期间,表达了他在风景优美的环境中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反映出诗人在政治动荡中的思考与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邵宝在南浦和西邱之间的游历所引发的思索。首句“肩舆南浦复西邱”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具体的地理环境,表现出诗人在游历中的悠闲与沉思。接着,诗人用“云隐层城才见塔”描绘出一种朦胧的意境,似乎在传达他对未来的模糊预感。

“水漫孤渡偶逢舟”则是将自然景色与人生遭遇结合,孤渡口的水漫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无奈。而后两句“林风力浅花能晚,山雨声迟麦未秋”则通过自然的变化反映出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与感慨。

最后两句“最是中丞忧国计,几回独立向东流”更是直白地揭示了诗人的忧国情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和思考。整体上,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肩舆南浦复西邱:诗人乘坐轿子,行走于南浦与西邱之间,营造出一种悠闲的氛围。
  2. 尽日淹留为此州:整天停留在此地,表现出诗人对这片土地的依恋。
  3. 云隐层城才见塔:描绘出云层遮掩的城池,给人以神秘感。
  4. 水漫孤渡偶逢舟:水位上涨,偶遇小船,暗示生活中的偶然与无常。
  5. 林风力浅花能晚:微风轻拂,花儿开放得晚,表现出自然的节奏与生命的延续。
  6. 山雨声迟麦未秋:山间的雨声迟缓,麦子尚未成熟,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农事的艰辛。
  7. 最是中丞忧国计:中丞对国家的忧虑,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
  8. 几回独立向东流:几次独自站立,向东流去,表达诗人对未来的思考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生感悟相结合,增添了诗的深度。
  • 拟人:如“林风力浅”,赋予自然以人的特性,使意境更为生动。
  • 对仗:如“水漫孤渡偶逢舟”,形成一种音韵美,增强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心与忧虑,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寄托了对未来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不确定性与模糊的未来。
  2. :象征流动的时间与生活的变迁。
  3. 林风:象征自然的力量与生命的节奏。
  4. 山雨:象征生命中的艰辛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交通工具是: A. 马车
    B. 肩舆
    C. 船

  2. “水漫孤渡”中的“孤渡”指的是: A. 热闹的渡口
    B. 孤独的渡口
    C. 繁忙的渡口

  3. 诗人在最后一联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乐
    B. 忧虑
    C. 无所谓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同样通过自然景色表达对未来的展望与感慨,但王之涣更侧重于壮丽的景象,表达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而邵宝则更为沉重,关注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忧虑。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人邵宝研究》
  2.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3. 《明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