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兴》

时间: 2025-01-04 13:00:44

近闻丹诏出天闱,圣主鸣谦下土知。

岂意豺狼犹桀黠,未随干羽格庭墀。

四郊多垒忠臣耻,百战无前壮士规。

寄语总戎熊虎耐,莫教长愧伐檀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兴
作者: 刘基 〔元代〕

近闻丹诏出天闱,
圣主鸣谦下土知。
岂意豺狼犹桀黠,
未随干羽格庭墀。
四郊多垒忠臣耻,
百战无前壮士规。
寄语总戎熊虎耐,
莫教长愧伐檀诗。

白话文翻译:

最近听闻皇上的诏书已经下达,圣主谦恭地知道了民间的疾苦。怎料那些豺狼般的奸臣仍然狡猾,未能随着朝廷的法度被剔除干净。四周的边疆中,许多忠臣的耻辱堆积如山,英勇的战士们在战斗中毫无前途。特地寄语统帅熊虎,希望他能耐心应对,不要让长久以来的荣耀在伐木诗中蒙羞。

注释:

  • 丹诏:红色的诏书,象征皇帝的命令。
  • 圣主:指代皇帝。
  • 豺狼:比喻阴险狡诈的人。
  • 干羽:指朝廷的法度或律令。
  • 忠臣:忠于国家的臣子。
  • 壮士:勇敢的战士。
  • 总戎:总指挥军队的统帅。
  • 伐檀诗:古代流行的诗歌,可能暗指某种文人雅集或抒发情感的作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号千里,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卓越的政治才能而闻名,尤其在元末明初之际,积极参与了反抗元朝统治的斗争,最终帮助建立了明朝。

创作背景:

《春兴》创作于元代末期,正值国家动荡不安之时。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愤慨。刘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忠臣和壮士的尊重和期望,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忠诚于国家的士人的情怀。

诗歌鉴赏:

《春兴》是一首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古诗,诗中通过对政治现状的深刻观察,表达了对忠臣和壮士的赞美以及对奸臣的痛恨。开头两句描绘了朝廷的动向,皇帝的谦恭表明了对民众疾苦的关注,但紧接着的“岂意豺狼犹桀黠”一语,瞬间揭示了政治的黑暗面,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愤怒。

在诗中,四郊的忠臣被耻辱所包围,真正的壮士却在战斗中无能为力,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受到国家危机的深重。最后的寄语,既是对统帅的期望,也是对未来的无尽担忧。在形式上,诗歌运用了对仗的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使得情感更加饱满。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近闻丹诏出天闱:最近听说皇帝的诏书下达,暗示政治局势的变化。
  2. 圣主鸣谦下土知:皇帝谦恭地了解民众的疾苦,显示了理想的统治者形象。
  3. 岂意豺狼犹桀黠:没想到奸臣仍然狡诈,揭示了政治的复杂性。
  4. 未随干羽格庭墀:这些奸臣未能被清除,表明改革的艰难。
  5. 四郊多垒忠臣耻:边境地区忠臣的耻辱,反映出国家的危机。
  6. 百战无前壮士规:勇士在战斗中没有前途,表现出对士兵的同情。
  7. 寄语总戎熊虎耐:寄予统帅希望,希望他能够忍耐。
  8. 莫教长愧伐檀诗:希望不让荣耀蒙羞,表达了对文化精神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忠臣耻”和“壮士规”,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 比喻:将奸臣比作豺狼,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险恶。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忠臣壮士的崇敬,以及对奸臣的愤怒,体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意象分析:

  • 丹诏:象征权威和命令。
  • 豺狼:象征阴险狡诈的权臣。
  • 忠臣:象征正义和忠诚。
  • 壮士:象征勇气和力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春兴》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刘基
    D. 白居易

  2. “豺狼”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忠臣
    B. 阴险的权臣
    C. 勇士
    D. 皇帝

  3. 诗中提到的“总戎”指的是谁? A. 皇帝
    B. 军队的统帅
    C. 忠臣
    D. 壮士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作品,反映了国家动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现了对家国的思念情感。

诗词对比:

对比刘基的《春兴》和杜甫的《春望》,二者都表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刘基更强调对忠臣和壮士的期望,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个人的无奈和对社会的深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