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十一首)》

时间: 2025-01-19 13:46:55

景公返雀襜,晏子称其仁。

鳏寡既有室,长年不负薪。

焉知予玉节,遗祸逮天伦。

推恩限目见,太息此君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景公返雀襜,晏子称其仁。
鳏寡既有室,长年不负薪。
焉知予玉节,遗祸逮天伦。
推恩限目见,太息此君臣。

白话文翻译

景公回到国都,晏子称赞他的仁德。
鳏夫和寡妇本有家庭,长年累月却不轻言负心。
谁能知道我这玉洁的品行,却招致灾祸,连累到了家庭的亲情。
推恩的封限目睹在眼前,令人感叹这位君臣关系。

注释

  • 景公:指春秋时期的齐景公,以仁德著称。
  • 晏子:晏婴,齐国的名臣,以智慧和仁德闻名。
  • 鳏寡:鳏夫和寡妇,指失去配偶的人。
  • 玉节:比喻品行高洁。
  • 推恩:指施恩于人,限目见,指恩情有时会成为一种负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云溪,明代初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和历史感著称,表达对社会政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刘基对历史的反思之时,表达了对君臣关系的思考和对仁德的赞美,同时也透露出政治的复杂与艰难。

诗歌鉴赏

《咏史(二十一首)》这一首诗通过历史人物的描绘,揭示了仁德与权力之间的微妙关系。诗中提到的景公与晏子,展现了古代君臣之间的理想关系——君主有德,而臣子则心怀忠诚和智慧。然而,诗人却引入了“鳏寡”的意象,暗示在社会中存在着情感的牺牲与失落,展现出人性深处的无奈与悲哀。

“焉知予玉节,遗祸逮天伦”一句,表现了诗人对自身品德的自省,尽管他保持清白,但仍遭遇不幸,显示出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后一联“推恩限目见,太息此君臣”,则是对现状的感慨,呼应了前文的主题,表达了对君臣关系的期待与失望。

整首诗在字句间流露出一种深邃而复杂的情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性与政治的批判。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景公返雀襜:景公回朝,象征着权力的回归。
    • 晏子称其仁:晏婴对景公的赞美,表现出君主的仁德。
    • 鳏寡既有室:损失配偶的人依旧有家庭,表现出人性的坚韧。
    • 长年不负薪:艰辛的生活,暗示着社会的沉重与责任。
    • 焉知予玉节:对自身品德的自省,强调保持清白的重要性。
    • 遗祸逮天伦:品德高洁却遭遇不幸,体现了命运的无常。
    • 推恩限目见:看到施恩的局限,表达对君臣关系的无奈。
    • 太息此君臣:对现状的叹息,隐含对理想关系的渴望。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鳏寡既有室,长年不负薪”,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将“玉节”比喻为高洁的品德,突显了道德的崇高。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仁德与权力的关系,揭示了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在古代社会中对人性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景公:象征仁德的君主。
  • 晏子:代表智慧与忠诚的臣子。
  • 鳏寡:象征社会中失去与孤独的人。
  • 玉节:象征高洁的品德与理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君主是谁?

    • A. 齐景公
    • B. 齐宣王
    • C. 齐景王
  2. “焉知予玉节”中的“玉节”指的是什么?

    • A. 高洁的品德
    • B. 美玉的节奏
    • C. 王子的节日
  3. 诗中表达的情感主要是:

    • A. 对君臣关系的期待
    • B. 对社会的绝望
    • C. 对个人命运的无奈

答案

  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王之涣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刘基的《咏史》都体现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现实的无奈,但杜甫更多关注于战争带来的痛苦,而刘基则侧重于君臣关系的复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词解析与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