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用前韵(二首)》
时间: 2025-01-20 00:34: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再用前韵(二首)
弟子舆尸漫有师,圯桥谁共老人期。
龙鱼并出应难识,樗栎无庸幸见遗。
每上楼台瞻北极,愿闻波浪帖南陲。
吴山越水元相接,莫更中流下铁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师长的追念和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弟子在灵魂出窍的状态下漫无目的地徘徊,想起了曾经的老师;在圯桥上,已无人与老人一同期盼。龙与鱼的出现让人难以分辨,樗栎树的存在则不必再去幸存的回忆。每次登上高楼俯瞰北极星,心中渴望能听到南边涛声的回响。吴山和越水本是相连的,何必在中流中再投下沉重的铁锤。
注释:
- 舆尸:意指背负着死者的担架,暗示对逝去师长的怀念。
- 圯桥:指破旧的桥,象征人与人之间的断裂。
- 龙鱼:传说中的生物,象征神秘和不易辨认。
- 樗栎:古代名木,象征不必过于珍惜的遗留。
- 楼台:指高处建筑,象征向往的高度。
- 北极:北方天上的星,象征指引方向的光明。
- 波浪:指海浪,象征自然的声音。
- 铁椎:沉重的物件,象征无法挽回的东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字伯温,号千里,明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因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受到后世的推崇。他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激昂的气势,又有沉静深邃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明代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通过对师长的追忆,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深沉的情感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师长的追思与对人生的思考。开篇以“弟子舆尸漫有师”引入,便直接点名了主题,表达了对师长的怀念与敬仰。接下来的“圯桥谁共老人期”则传递出一种孤独感,似乎在感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生命的无常。
“龙鱼并出应难识”一句,运用了比喻手法,龙鱼的出现让人难以分辨,象征着生活中那些难以捉摸的东西;而“樗栎无庸幸见遗”则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的释然,似乎在说不必执着于不再的事物。诗人通过“每上楼台瞻北极,愿闻波浪帖南陲”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对未来的渴望与对自然的倾听,表现了心灵的向往与对未知的探求。
最后两句“吴山越水元相接,莫更中流下铁椎”则升华了整首诗的主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提醒人们珍惜当下,不要再沉溺于无谓的遗憾。整首诗情感深厚,意象丰富,既有对师长的敬仰,又有对生命的反思,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宽广的胸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弟子舆尸漫有师:弟子背负着死者,似乎迷失于师恩的怀念。
- 圯桥谁共老人期:在破旧的桥上,已无人能与老人相约,暗示孤独。
- 龙鱼并出应难识:龙和鱼同时出现,象征不易辨认的事物。
- 樗栎无庸幸见遗:没有必要过于珍惜已经失去的东西。
- 每上楼台瞻北极:每次登高望远,仰望北方的星辰。
- 愿闻波浪帖南陲:希望能听到南方海浪的声音,代表对自然的渴望。
- 吴山越水元相接:吴山与越水本是相连的,象征和谐与统一。
- 莫更中流下铁椎:劝诫别再在中流投下沉重的铁锤,表达对生命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鱼”象征神秘而难以捉摸的事物。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
- 象征:北极星与波浪象征着方向与生命的流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师长的追忆与对自然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强调珍惜当下、面对现实的重要性,展现出一种哲学化的生命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弟子:象征学习与传承。
- 圯桥:象征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龙鱼:象征神秘与难以理解的事物。
- 樗栎:象征对过去的释然。
- 楼台:象征对未来的向往。
- 北极:象征指引方向的希望。
- 波浪: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生命的流动。
- 铁椎:象征沉重的负担与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圯桥”象征什么? A. 生命的旅程
B. 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C. 自然的美丽
D. 学习的过程 -
“愿闻波浪帖南陲”中,波浪象征什么? A. 未来的希望
B. 自然的声音
C. 人生的沉重
D. 逝去的回忆 -
诗中提到的“铁椎”代表: A. 轻松的负担
B. 无谓的遗憾
C. 美好的回忆
D. 未来的梦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刘基的《再用前韵》更加强调内心的孤独与对师长的追忆,而王维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传达对友人的祝福,二者均展现了对时间流逝和人际关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古诗文赏析》
- 《刘基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