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
时间: 2024-10-16 13:41: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人谩歌西飞燕,
十年不见狂夫面。
三更风作切梦刀,
万转愁成系肠线。
所嗟不及牛女星,
一年一度得相见。
老母别爱子,
少妻送征郎。
血流既四面,
乃亦断二肠。
不愁寒无衣,
不怕饥无粮。
惟恐征战不还乡,
母化为鬼妻为孀。
白话文翻译:
古人唱的歌曲中提到西飞的燕子,
十年未见心爱的丈夫的面容。
午夜时分,风声如刀割般刺痛梦境,
无尽的愁苦像线一样缠绕在心间。
我所感叹的,难以比拟牛郎织女星,
一年一次的相见,实在太少。
年迈的母亲送别心爱的儿子,
年轻的妻子送走即将征战的丈夫。
血流遍地,痛苦如同割断了两肠。
不愁寒冷没有衣服穿,
也不怕饥饿没有粮食。
唯恐的是征战后他不再归乡,
母亲化为鬼魂,妻子沦为寡妇。
注释:
- 谩歌:随意地唱歌,此处指古人唱的歌。
- 狂夫:指心爱的丈夫。
- 三更:午夜时分。
- 切梦刀:比喻梦中的痛苦。
- 系肠线:形容愁苦如同牵挂缠绕心肠。
- 牛女星:指的是牛郎织女,古代传说中每年七夕才能相见的情侣。
- 老母:年迈的母亲。
- 少妻:年轻的妻子。
- 征郎:即将出征的丈夫。
- 化为鬼:死去,变成鬼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施肩吾,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主要以其在诗歌方面的才华而闻名。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对离别、战争等主题的敏感。
创作背景:
《古别离二首》反映了唐代社会动荡的背景,战争频繁导致了家庭的破裂与离散。诗人在此作品中表达了对亲人离别的深切感受,揭示了战争带来的悲痛与无奈。
诗歌鉴赏:
施肩吾的《古别离二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离别的苦楚。诗中以“古人谩歌西飞燕”开篇,便将读者引入一种忧伤的氛围。燕子象征着离别与相思,而“十年不见狂夫面”则直接表达出对爱人的思念与渴望。诗中的“梦刀”一词形象地描绘了梦境中的痛苦,仿佛刀刃般割裂着心灵。
接下来的“万转愁成系肠线”更加深刻地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如同心头的牵挂缠绕不去。诗中的“牛女星”典故,引出一年一度的相见,强调了离别的残酷与无奈。全诗通过对母亲与妻子的描写,展示了家庭中不同角色在战争中的无助与悲痛。特别是“唯恐征战不还乡”,将诗人对家人安危的担忧推向高潮,表现出对离别的深切恐惧与对战争的无奈。
整首诗不仅在情感上引发共鸣,更在艺术上运用了丰富的比喻与意象,展现了施肩吾对人生苦短、离别无常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人谩歌西飞燕:古人随意地唱着关于西飞燕子的歌,暗示离别与思念。
- 十年不见狂夫面:十年未见心爱的丈夫,表达了漫长的思念之情。
- 三更风作切梦刀:深夜的风声像刀一样割裂梦境,暗示梦中对爱人的思念与痛苦。
- 万转愁成系肠线:无尽的忧愁如同线一般缠绕心肠,形象地表现了内心的苦闷。
- 所嗟不及牛女星:所感叹的相见频率,甚至不及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强调离别的痛苦。
- 老母别爱子:年迈的母亲送别心爱的儿子,展示了母爱的深沉与无奈。
- 少妻送征郎:年轻的妻子送走即将征战的丈夫,描绘了妇人的离愁别绪。
- 血流既四面,乃亦断二肠:战争带来的痛苦,形象地展示了悲惨的场景。
- 不愁寒无衣:强调在困境中,生存的基本问题并不是最重要的。
- 惟恐征战不还乡:最大的担忧是爱人无法平安归来,表现出对战争的无奈与恐惧。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梦刀”比喻梦中的痛苦。
- 对仗:如“老母别爱子,少妻送征郎”,展示了离别的多重面向。
- 夸张:如“血流既四面”,强调战争的残酷。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围绕着离别与战争的痛苦,展现了人们在战争年代的无奈与对亲情的渴望,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离别与思念。
- 梦刀:梦中的痛苦,象征心灵的撕裂。
- 牛女星:象征每年一次的相见,强调离别的短暂与珍贵。
- 母亲与妻子:代表了家庭中的不同角色在战争中的痛苦与无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牛女星”象征什么?
- A. 亲情
- B. 离别
- C. 爱情
- D. 战争
-
“三更风作切梦刀”中的“切梦刀”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 A. 冷酷无情
- B. 梦中的痛苦
- C. 现实的无奈
- D. 战争的残酷
-
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 A. 欢喜
- B. 忧伤
- C. 愤怒
- D. 无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现了对国家与家庭的忧虑。
- 李白《夜泊牛津怀古》:描绘了离别与思念的情感。
诗词对比:
施肩吾的《古别离》与李白的《夜泊牛津怀古》在表达情感上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离别与思念来反映更深层的社会问题与个人情感。李白的作品更富有豪情壮志,而施肩吾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离别的无奈与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