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李陵台
作者: 张翥 〔元代〕
路出桓州山缦回,
仆夫指是李陵台。
树遮望眼仍相吊,
云结乡愁尚未开。
海上羝羊秋牧罢,
陵头石马夜嘶哀。
英雄不死非无意,
空遣归魂故国来。
白话文翻译:
这条路蜿蜒出桓州的山中,
仆人指着说这是李陵台。
树木遮住了我的视线,我依然感到悲伤,
云层聚集让我对故乡的思念尚未散去。
海上的羝羊在秋天放牧结束,
陵上的石马在夜里发出哀鸣。
英雄的精神永不消逝并非无缘由,
只是在无尽的思念中,归魂空自归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桓州: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境内。
- 李陵台:指汉朝将领李陵被俘后建立的台,象征英雄的悲壮与怀念。
- 相吊:互相吊唁,表示对逝去的英雄的哀悼。
- 羝羊:山羊的一种,象征孤独与自然。
- 石马:石雕的马,象征着英雄的精神。
典故解析: 李陵是汉代名将,他因与匈奴作战而被俘,后被匈奴统治者所尊重。李陵的一生充满传奇,象征着忠诚与勇敢。诗中提到的李陵台,是表达对英雄的怀念与敬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翥,元代诗人,生于江西,号“秋水”,以其清新、婉约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情,情感细腻,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过李陵台》创作于张翥游历过程中,诗人路过李陵台时,因对李陵的英雄事迹产生感慨,表达了对故国与逝去英雄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过李陵台》是一首充满历史情感与个人思考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李陵台的描写,唤起对历史英雄的追思,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感与人文情怀。诗中开篇描绘了路的蜿蜒与仆人的指引,设置了一个行旅者的视角,使读者仿佛与诗人一同踏上这条充满回忆的旅程。
接着,诗人通过“树遮望眼”与“云结乡愁”的意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树木与云彩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情感的寄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而“海上羝羊秋牧罢,陵头石马夜嘶哀”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羝羊与石马的意象象征着孤独的英雄与未竟的事业,营造了一种凄凉而壮阔的氛围。
最后,诗的结尾部分提出“英雄不死非无意”,这句深入人心,强调了英雄精神的永恒与历史的延续,令人对英雄产生敬仰之情。整首诗在悠远的历史感与深切的个人情感之间,交织出一幅动人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英雄的追忆和对故国的思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路出桓州山缦回:描绘了蜿蜒的山路,设定了行走的景象。
- 仆夫指是李陵台:仆人指引李陵台,暗示着历史的传承。
- 树遮望眼仍相吊:树木遮挡了视线,表达了对逝去英雄的哀悼。
- 云结乡愁尚未开:云雾缭绕,暗示着思乡之苦。
- 海上羝羊秋牧罢:羝羊在秋天结束放牧,象征着孤独与自由。
- 陵头石马夜嘶哀:石马的悲鸣,传达了对英雄的哀思。
- 英雄不死非无意:英雄精神的永恒,表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 空遣归魂故国来:归魂的空虚感,进一步强调了思乡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羝羊与石马比作孤独的英雄,形成强烈的对比。
- 拟人:夜间石马的哀鸣赋予了物体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对仗:全诗运用对仗的技巧,使得诗句更为对称,增强了音韵美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英雄李陵的追忆与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孤独,传达了对英雄精神的崇敬与对逝去岁月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桓州:历史的背景,象征着过往的辉煌与历史的沧桑。
- 李陵台:英雄的象征,传达着对英雄的怀念。
- 树、云、羝羊、石马:自然与生命的意象,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李陵台”象征着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英雄的悲壮
- C. 乡愁的根源
-
诗人通过哪些意象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A. 羝羊
- B. 石马
- C. 云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英雄的什么感受?
- A. 忘却
- B. 崇敬
- C. 失望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杜甫与张翥的作品均体现了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描摹,表现出英雄主义的精神追求与对故乡的怀念。两者在情感基调上虽有不同,但都展现了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见解。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元代诗人研究》
- 《李陵与汉代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