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武阳即事(一作宿武阳川)
作者:孟浩然
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
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
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
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馀。
白话文翻译:
在这条幽暗的河流中,夕阳已经完全消失,孤舟刚刚停靠在岸边。山岭上的猿猴相互啼叫,潭水的山峦看上去空荡荡的。躺下枕着熄灭的明烛,听着船舷上隐约传来的夜间捕鱼声。鸡鸣声中询问,窗外是什么地方,原来人物已是秦地的遗余。
注释:
- 川:指河流。
- 暗:昏暗、阴沉。
- 夕阳尽:夕阳已落下,天色渐暗。
- 孤舟:独自停泊的小船。
- 岭猿:山岭上的猿猴。
- 叫啸:啼叫、呐喊。
- 潭嶂:潭水中的山峦。
- 灭明烛:熄灭的蜡烛,象征夜晚。
- 扣舷:敲打船舷,发出声音。
- 闻夜渔:听到夜间捕鱼的声音。
- 鸡鸣:鸡叫声,通常用来标志清晨。
- 秦余:指秦地的遗址或余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溪,晚号陶山,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湖北,后居长安,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作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宿武阳即事》创作于孟浩然游历武阳时,表现了他在自然环境中的感受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此诗生动地描绘了傍晚的自然景象以及夜晚的宁静,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宿武阳即事》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展现了孟浩然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和深刻的思考。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川流、夕阳、孤舟、岭猿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孤独的氛围。开篇“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以静谧的河流和孤独的小舟引入,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仿佛时光在此刻停滞。
接下来的“岭猿相叫啸,潭嶂似空虚”则通过自然的声音和景色,进一步加深了这种孤独的情感。猿猴的叫声和空旷的山峦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所依托的寂寞,而“就枕灭明烛,扣舷闻夜渔”则转向夜晚的宁静,诗人躺下,听着渔人的动静,似乎在享受这份静谧与平和。
最后的“鸡鸣问何处,人物是秦余”则将读者带回现实,鸡鸣声响起,似乎在问诗人身处何地,而“秦余”则隐含着对历史的追溯与思考,表现出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孟浩然“隐逸”思想的精髓。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川暗夕阳尽:描绘河水在夕阳落下后显得昏暗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孤舟泊岸初:孤独的小舟刚刚停靠在岸边,进一步强调了孤独感。
- 岭猿相叫啸:山岭上的猿猴互相叫声,增添了自然的生动感。
- 潭嶂似空虚:潭水的山峦显得空荡荡的,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
- 就枕灭明烛:躺下时熄灭的明烛,暗示夜晚的来临。
- 扣舷闻夜渔:敲击船舷时听到夜间捕鱼的声音,表现出诗人的感官体验。
- 鸡鸣问何处:鸡叫声打破宁静,似乎在询问诗人身处何地。
- 人物是秦馀:最后一句则是对地点的揭示,带出历史的深刻。
修辞手法:
- 比喻:山峦“似空虚”,比喻空旷的感觉。
- 拟人:岭猿相叫啸,赋予猿猴人性化的行为。
- 对仗:如“川暗夕阳尽,孤舟泊岸初”,对称工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体现了孟浩然的隐逸情怀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川:象征流动、时间的流逝。
- 夕阳:象征时间的结束、生命的短暂。
- 孤舟:象征孤独与自我反省。
- 岭猿:象征自然界的生动与孤寂。
- 蜡烛:象征光明与短暂的生命。
- 鸡鸣:象征新生与希望的开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动物是哪个? A. 狗
B. 猴
C. 鸟
D. 牛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地方是哪个? A. 秦地
B. 楚地
C. 晋地
D. 齐地 -
诗中的孤舟是在哪里泊岸的? A. 大河边
B. 小溪旁
C. 湖边
D. 岸边
答案:
- B
- A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鹿柴》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表达隐逸之情,虽风格不同,但同样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孟浩然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