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梁鞞舞歌 其三
礼缉民用扰。
乐谐风自移。
舜琴终已绝。
尧衣今复垂。
象天则地体无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古代礼乐制度对民众生活的重要影响。人们的生活因礼节而井然有序,音乐和谐地伴随着自然的变化。舜帝的琴声早已绝响,尧帝的衣冠如今又重新披挂。若能象天一样顺应自然,地面也将无为而治。
注释:
- 礼缉:指礼仪的结合和整合。
- 民用扰:人民的生活受到影响和骚扰。
- 乐谐:音乐和谐,形容乐器或音乐与自然的和谐。
- 舜琴:指舜帝所用的琴,舜帝是古代著名的贤君。
- 尧衣:指尧帝的衣服,象征古代圣明的治国之道。
- 无为:指无所作为,强调顺应自然法则而治。
典故解析:
- 舜与尧:舜和尧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明君王,常被用来象征理想的治国之道。诗中提到他们,意在强调过去的美德和治国的智慧。
- 象天则地:这一表达反映了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约(441年-513年),字少穆,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擅长诗歌、散文和音乐,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动荡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南朝时期,彼时国家处于分裂与动荡中,民众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诗人通过礼乐的回归,表达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诗歌鉴赏:
《梁鞞舞歌 其三》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作,展现了作者对古代礼乐文化的追怀与思考。诗的开头以“礼缉民用扰”引入,指明礼仪对民生的影响,暗示当时社会对秩序与和谐的渴求。接着提及“乐谐风自移”,展现了自然与音乐的和谐,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在提到舜琴的绝响与尧衣的复垂时,诗人通过历史的回溯,唤起人们对理想治国理念的渴望。舜、尧二位古圣贤的形象成为诗中重要的象征,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最后一句“象天则地体无为”,则是对道家思想的呼应,表达了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整首诗从礼乐的层面入手,逐层深入,既展示了对古代美德的怀念,也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礼缉民用扰:礼仪的修缮使得民众的生活受到困扰,暗示着对当时社会秩序的关注。
- 乐谐风自移:音乐和谐,风自然流动,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 舜琴终已绝:舜的琴声已然消失,象征着美好时代的结束。
- 尧衣今复垂:尧的衣袍重新披挂,代表着理想的治国方式的回归。
- 象天则地体无为:顺应自然法则,地面便能无为而治,表达了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向往。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礼缉民用扰”与“乐谐风自移”形成对仗,增强诗的韵律感。
- 象征:舜琴与尧衣分别象征过去的美德与治国理想。
-
主题思想:
-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怀念古代的理想治国理念,强调礼乐对社会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对自然法则的顺应与尊重。
意象分析:
- 礼:象征着社会秩序与和谐。
- 乐: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 舜琴:象征着贤明治国的理想。
- 尧衣:代表古代圣王之治的典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舜琴”象征什么?
- A. 和谐的音乐
- B. 统治者的智慧
- C. 古代的治国理念
-
“礼缉民用扰”意指什么?
- A. 礼仪的缺失导致民众不安
- B. 礼仪能够整合民众的生活
- C. 民众生活与礼仪无关
-
“象天则地体无为”反映了哪种思想?
- A. 道家思想
- B. 儒家思想
- C. 墨家思想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沈约与陶渊明在对自然的描写上都有相似之处,沈约侧重于礼乐与社会秩序,而陶渊明则更强调个人隐逸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但立足点不同。
参考资料:
- 《南朝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