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
时间: 2025-01-04 08:34: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大向交游万事慵。
白话文翻译:
傍晚我倚靠在高楼上,望着那雪白的山峰,
和尚来临,却默默无言,只是敲响了钟声。
孤独的城市在夕阳的照耀下,红光渐渐隐去,
市集的烟雾缭绕,绿色的景象显得更加浓重。
我多病又常感到孤独,内心常常感到寂静,
与老朋友见面,却未能从容交谈。
知道你因诗而苦思而消瘦,
可见你在交游上也显得懒散无力。
注释:
- 暮:傍晚,黄昏。
- 对:面对,朝向。
- 不语自鸣钟:和尚不说话,自己敲响了钟声。
- 孤城:指孤独的城市。
- 返照:夕阳的余晖。
- 红将敛:红色的光辉渐渐隐去。
- 阒寂:寂静,孤独。
- 未从容:没有从容不迫的态度。
- 苦思缘诗瘦:因思考诗歌而消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他的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生活艰辛,作品中常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作品风格沉郁悲壮,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创作背景: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创作于安史之乱后,诗人生活困苦,多病孤独,思念故友,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与对生活的感慨。诗歌通过描写晚上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显孤独的黄昏场景,诗人站在高楼上,面对着远方的雪峰,内心却充满了寂寞和思虑。诗的开头“暮倚高楼对雪峰”便引出了一个静谧的意境,雪峰的清冷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僧来不语自鸣钟”,和尚的沉默和钟声的回响,似乎也在映衬着诗人内心的寂静。
接着,诗人描绘了孤城在夕阳照耀下的景象,红光渐渐隐去,市集的烟雾弥漫,绿色的景象愈发浓重。这不仅反映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也隐含了诗人情感的变化。随着光线的消逝,诗人的孤独感愈发加深。
最后两联,诗人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病痛与愁苦,以及与友人相见时的拘谨和生疏。对于友人裴十(迪)的关心,“知君苦思缘诗瘦”,不仅是对友人的理解,也是对自己处境的自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惆怅与对友谊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暮倚高楼对雪峰”:黄昏时分,诗人高高靠在楼上,远眺雪白的山峰,表现出一种孤独的情绪。
- “僧来不语自鸣钟”:和尚的到来并没有打破诗人的沉默,反而通过钟声传递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孤城返照红将敛”:孤独的城市在夕阳照耀下,红光逐渐消失,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近市浮烟翠且重”:市集的烟雾缭绕,绿意愈发浓厚,描绘了生活的繁忙与自然的宁静形成对比。
- “多病独愁常阒寂”:诗人因多病而感到孤独,心中常常有无尽的忧愁。
- “故人相见未从容”:与老朋友见面却无法放松,体现了内心的压抑。
- “知君苦思缘诗瘦”:理解朋友因思诗而消瘦,反映了诗人对朋友的关怀与对生活的感悟。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孤城返照红将敛”与“近市浮烟翠且重”,形成了鲜明的景象对比。
- 隐喻:雪峰与钟声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内心的深思。
- 拟人:钟声仿佛在与诗人对话,传递出一种独特的情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孤独的黄昏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友谊的渴望,展现了他对人生苦痛的深刻思考。诗歌充满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情感真挚而深邃。
意象分析:
- 雪峰:象征着纯洁与遥不可及的理想。
- 钟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思考。
- 孤城:代表着孤独与内心的压抑。
- 夕阳:象征着生命的渐逝与希望的消退。
- 市集:象征着繁华与人际关系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僧来不语自鸣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寂静
- B. 繁忙
- C. 快乐
- D. 忧伤
-
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体现在那一句?
- A. “多病独愁常阒寂”
- B. “知君苦思缘诗瘦”
- C. “近市浮烟翠且重”
- D. “孤城返照红将敛”
-
诗中提到的“雪峰”象征了什么?
- A. 友谊
- B. 理想
- C. 生活
- D. 痛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春望》(杜甫):
- 主题:国家动乱下的忧愁。
- 对比:同样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但更加强烈的爱国情怀。
-
《鹿柴》(王维):
- 主题:自然与心灵的融合。
- 对比:王维的诗歌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与杜甫的沉重情感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诗集解读》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