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卿晔(晔,淮安忠公琇之子,时以罪贬岭南)》

时间: 2025-01-17 08:35:29

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

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

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

晋山虽自弃,魏阙尚含情。

意思解释

送李卿晔

原文展示:

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
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
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
晋山虽自弃,魏阙尚含情。

白话文翻译:

王子(李卿晔)思念归家的日子,长安已经战乱不断。
我沾湿衣服询问他的行踪,骑马向承明殿奔去。
傍晚的景色在巴蜀偏僻之地,春风却在江汉一带清爽宜人。
晋山虽然已经被抛弃,魏阙依然充满了情意。

注释:

  • 王子:指李卿晔。
  • 思归日:思念回家的日子。
  • 长安:唐朝的都城,象征繁华,现在却因战乱而动荡不安。
  • 沾衣问行在:形容作者对李卿晔的关心,问他现在在何处。
  • 承明:指承明殿,是长安的一座重要建筑。
  • 巴蜀:指四川一带,地理位置偏僻。
  • 江汉:长江与汉水的交汇地,春风清爽。
  • 晋山:指晋国的山,象征曾经的盛况。
  • 魏阙:指魏国的宫阙,代表着旧日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具有深厚的社会关怀,关注民生疾苦,风格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杜甫晚年,李卿晔因罪被贬至岭南,杜甫借此诗表达对李卿晔的关心和惋惜,反映当时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诗歌鉴赏

杜甫的《送李卿晔》是一首充满离愁的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和对国家动乱的忧虑。首句“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开篇即点出时局的动荡,李卿晔作为王子,虽身世显赫,却因战乱而离家,这种落差令人感叹。接着,杜甫以“沾衣问行在,走马向承明”描绘了自己对李卿晔行踪的关心,表现出一种主动的探询与思念,情感真挚而动人。

“暮景巴蜀僻,春风江汉清。”通过对比,展现出巴蜀地区的偏僻与江汉的清新,使得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出李卿晔身处的困境与他心中对故土的向往。最后两句“晋山虽自弃,魏阙尚含情。”则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故国的眷恋与不舍,尽管晋山被抛弃,但魏阙依然充满情感,显示出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以真实的情感传达了对友人的挂念和对国家动乱的忧心,字里行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情怀,展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邃与广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王子思归日:李卿晔作为王子,思念归家,暗示他对家乡的眷恋。
  2. 长安已乱兵:长安的动乱反映了国家的危机,营造出一种紧迫感。
  3. 沾衣问行在:表现出作者对李卿晔的关心,甚至因其而沾湿衣服,情感真挚。
  4. 走马向承明:骑马向承明殿,展现出急切的心情,承明殿象征着权力与荣耀。
  5. 暮景巴蜀僻:傍晚的巴蜀偏僻,暗示李卿晔的孤独与无助。
  6. 春风江汉清:春风的清新,虽美好,却与李卿晔的困境形成对比。
  7. 晋山虽自弃:晋山的抛弃象征着盛衰无常。
  8. 魏阙尚含情:魏阙的情感依然存在,表现出对历史的怀念与对故土的留恋。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长安已乱兵”与“春风江汉清”,形成鲜明对比。
  • 隐喻:晋山与魏阙象征历史的变迁与情感的寄托。
  • 情景交融:通过描绘景色来传达情感,加深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国家动乱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主题沉重而深邃,蕴含着历史的悲剧感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王子:象征高贵与无奈。
  • 长安:代表繁荣与动荡。
  • 巴蜀:象征偏僻与孤独。
  • 江汉:代表清新与希望。
  • 晋山、魏阙:历史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送李卿晔》中的“长安”指的是哪个朝代的都城?

    • A. 汉朝
    • B. 唐朝
    • C. 宋朝
    • D. 明朝
  2. “春风江汉清”中,江汉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长江与汉水交汇地
    • B. 黄河流域
    • C. 南海
    • D. 淮河
  3. 诗中提到的“王子”是指谁?

    • A. 杜甫
    • B. 李卿晔
    • C. 李白
    • D. 白居易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的另一首反映国家动乱的诗歌。
  • 《送别》:王之涣的送别诗,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送李卿晔》都反映了国家动荡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但《春望》更侧重于秋天的凄凉,而《送李卿晔》则表现了对友人的关怀与思念。两者都展现了杜甫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