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临津纪明府孤雁》
时间: 2024-12-29 16:47:09意思解释
同临津纪明府孤雁
作者: 卢照邻 〔唐代〕
原文展示:
三秋违北地,万里向南翔。
河洲花稍白,关塞叶初黄。
避缴风霜劲,怀书道路长。
水流疑箭动,月照似弓伤。
横天无有阵,度海不成行。
会刷能鸣羽,还赴上林乡。
白话文翻译:
在深秋时节,孤雁离开北方的土地,飞向遥远的南方。
河洲上的花朵已经稍微泛白,边关的树叶开始变黄。
它们避开严寒的风霜,心中怀着书信,长途跋涉。
水流像箭一样奔腾,月光映照下的孤雁似乎受了伤。
天空中没有队列,飞越大海却无法成行。
等到它们振翅高飞,最终还会飞回上林的故乡。
注释:
- 三秋: 深秋,指秋季的第三个月。
- 违北地: 离开北方的地方。
- 河洲: 河流的洲滩。
- 稍白: 微微变白。
- 避缴: 避免,逃避。
- 怀书: 怀有书信。
- 水流疑箭动: 水流奔腾得像箭一样。
- 月照似弓伤: 月光照射下,孤雁的影子像是受了伤的弓。
- 横天无有阵: 天空中没有阵列的队伍。
- 度海不成行: 飞越大海却无法成行。
典故解析:
“上林乡”指的是古代王朝中的一个富饶的地方,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而闻名。这与孤雁的归乡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照邻,字景升,号景阳,唐代诗人,以诗风清新、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生哲理,常以孤独的情感为主题。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反映了作者对孤雁的寄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孤雁的南飞,隐喻人生的追求与归属,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孤雁为主线,描绘了深秋时节的北地与南飞的孤雁之间的情感交织。孤雁的南飞象征着离别与追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人生旅途中的孤独感。诗中“水流疑箭动”的描写,恰如其分地传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急促,而“月照似弓伤”则增添了孤雁的悲伤气氛,仿佛在诉说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内心苦楚。此外,诗的最后一句“还赴上林乡”,更是将孤雁的归宿与诗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秋违北地: 诗人以季节的变化引入,深秋时节,孤雁离开北方。
- 万里向南翔: 孤雁的飞行,象征着追求与希望。
- 河洲花稍白: 描述自然景色的变化,暗示季节的更迭。
- 关塞叶初黄: 进一步渲染秋意,增强孤雁的孤独感。
- 避缴风霜劲: 孤雁在艰难环境中坚持飞行,表现出其坚韧不拔。
- 怀书道路长: 孤雁的心中寄托着思念,象征着对故乡的渴望。
- 水流疑箭动: 水流的快速流动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月照似弓伤: 孤雁在月光下的影像,如同弓箭般的伤感。
- 横天无有阵: 孤雁飞行的无序,反映出内心的迷茫。
- 度海不成行: 面对大海的阻隔,归乡的希望渺茫。
- 会刷能鸣羽: 期待重振羽翼,重新出发。
- 还赴上林乡: 最终的归宿与梦想,象征着理想的实现。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水流比作箭,增强了动态感与紧迫感。
- 拟人: 孤雁的情感被赋予了人性,表达了内心的挣扎。
- 对仗: 诗中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孤雁的南飞,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追求的孤独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深化了对生命旅程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孤雁: 代表孤独与思乡。
- 水流: 象征时间与生命的流逝。
- 月光: 代表思念与情感的寄托。
- 上林乡: 归宿与理想生活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水流疑箭动”是用什么修辞手法?
- A. 比喻
- B. 拟人
- C. 对仗
-
诗中“怀书道路长”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未来的希望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爱情的渴望
答案:
- A. 比喻
- B. 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 《登鹳雀楼》与《同临津纪明府孤雁》: 两首诗均涉及自然景观与人生哲理,但前者更侧重于壮阔的景象,后者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同临津纪明府孤雁》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与情感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