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故国无归处,官闲忆远游。
吴僧秣陵寺,楚客洞庭舟。
久病先知雨,长贫早觉秋。
壮心能几许,伊水更东流。
白话文翻译:
故乡再也没有归宿,闲暇时光里思念远游的日子。
在吴地的僧人居住的秣陵寺,楚国的客人乘坐着洞庭湖的小舟。
久病的人早就知道下雨,身处贫困的人早已察觉到了秋天的来临。
壮志豪情能有多少,伊水却依然向东流去。
注释:
- 故国:故乡,指作者的家乡。
- 无归处:没有可以归去的地方,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无奈。
- 官闲:指作者在官场上闲暇的状态。
- 吴僧:指吴地的僧人,秣陵寺在今江苏省。
- 楚客:指来自楚地的旅人。
- 久病:长时间生病,暗示身体的虚弱。
- 长贫:长久的贫困,形象地反映了生活的困境。
- 壮心:指壮志豪情,表达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 伊水:指伊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典故解析:
- 吴僧秣陵寺:秣陵寺为著名的佛教寺庙,诗中提及以表现作者的孤独和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 楚客洞庭舟:洞庭湖是楚地的名湖,诗中提到的楚客代表了漂泊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字子云,唐代诗人,出身于一个士族家庭,曾任职于地方官,但因宦海沉浮,最终未能得到重用。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情感真挚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山水和秋冬景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年代。作者身处官场之余,常常思念故乡,感叹人生的无常与艰辛,反映了诗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孤独感与无奈。
诗歌鉴赏:
《洛中秋日》是一首充满了思乡情感和对人生无常的沉思之作。开篇“故国无归处,官闲忆远游”直接表明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往昔游历的怀念。作者的官职虽然闲散,但心中却充满了对故国的渴望和惆怅,这种情感在秋日的背景下显得愈发深刻。
接下来的“吴僧秣陵寺,楚客洞庭舟”则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四方游子的同情与共鸣。吴地的僧人与楚地的旅客,都是漂泊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久病先知雨,长贫早觉秋”通过对病痛与贫困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敏感与深思。身处困境的他,早已察觉到季节的变化,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最后两句“壮心能几许,伊水更东流”则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的深刻反思。尽管心中有着壮志豪情,但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理想似乎也变得无奈与渺小。整体来看,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与深刻的思考,呈现了一个游子的孤独与无奈,令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故国无归处:表达了对故乡的无奈感,体现了游子心中的孤独。
- 官闲忆远游:即使在闲暇的官职中,依然思念过去的游历,反映出内心的空虚。
- 吴僧秣陵寺:通过具体的地名,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楚客洞庭舟:暗示着漂泊的生活,体现出对他人的同情。
- 久病先知雨:长时间的病痛让人对天气变化敏感,象征着对生活艰辛的深刻理解。
- 长贫早觉秋:贫困使人对季节变化有更深的体悟,表达了生活的无奈。
- 壮心能几许:反问自己的理想与抱负究竟能有多少,体现出对生活的思考。
- 伊水更东流:象征时间的流逝,强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伊水”比作时光的流逝,寓意深刻。
- 拟人:没有直接体现,但通过情感的描绘使自然景象更具人情味。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吴僧秣陵寺,楚客洞庭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反思。诗人通过对秋日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未来的无奈,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故国:思乡之情,象征着根与归属。
- 吴僧/楚客:漂泊与孤独,象征着人生的流动与不安。
- 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感悟。
- 伊水:象征着无尽的时光,流逝不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吴僧”指的是哪个地区的僧人? A. 吴地
B. 楚地
C. 齐地
D. 越地 -
“壮心能几许”中的“壮心”指的是什么? A. 身体健康
B. 理想与抱负
C. 生活的艰辛
D. 游子的漂泊 -
诗人使用“久病先知雨”来表达什么? A. 对秋天的感知
B. 对健康的珍惜
C. 对生活的敏感
D. 对天气的无奈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洛中秋日》都表达了对故乡及亲人的思念,但杜甫的作品更加强调人际关系的温暖,而许浑则更倾向于个人内心的孤独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许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