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发庾岭 汤显祖 〔明代〕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露,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鹤正南飞。
白话文翻译:
秋天的枫叶染上了秋色的影子,凉爽的蝉声在夕阳的余晖中隐去。 梧桐树上的云彩初现暗淡的露水,花上的露珠似乎要飘散开来。 山岭的景色随着行船而变化,江水的波光洒满了旅客的衣裳。 今夜的月亮下,一只孤独的鹤正向南飞去。
注释:
- 枫叶沾秋影:枫叶在秋天变得红艳,仿佛沾染了秋天的色彩。
- 凉蝉隐夕晖:凉爽的蝉声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消失。
- 梧云初暗露:梧桐树上的云彩开始显得暗淡,露水初现。
- 花露欲霏微:花上的露珠似乎要飘散开来,形容露水轻盈。
- 岭色随行棹:山岭的景色随着行船而变化,棹指船桨。
- 江光满客衣:江水的波光洒满了旅客的衣裳,形容江面波光粼粼。
- 徘徊今夜月:月亮在夜空中徘徊,形容月光明亮。
- 孤鹤正南飞:一只孤独的鹤正向南飞去,象征着孤独和远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汤显祖(1550-1616),明代著名剧作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他的作品以戏剧最为著名,如《牡丹亭》等,但他的诗歌也颇具特色,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旅人的心情。汤显祖在旅途中,通过自然景色的变化,表达了自己对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远行的孤独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枫叶、凉蝉、梧云、花露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诗中的“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一句,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旅人的心情相结合,表达了旅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最后两句“徘徊今夜月,孤鹤正南飞”,则通过月和孤鹤的意象,深化了诗中的孤独和远行的主题,使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枫叶沾秋影”:枫叶在秋天变得红艳,仿佛沾染了秋天的色彩,这里用“沾”字形象地表达了枫叶与秋色的融合。
- “凉蝉隐夕晖”:凉爽的蝉声在夕阳的余晖中渐渐消失,这里用“隐”字表达了蝉声的逐渐消退。
- “梧云初暗露”:梧桐树上的云彩开始显得暗淡,露水初现,这里用“初”字表达了变化的开始。
- “花露欲霏微”:花上的露珠似乎要飘散开来,形容露水轻盈,这里用“欲”字表达了露水的动态。
- “岭色随行棹”:山岭的景色随着行船而变化,这里用“随”字表达了景色的动态变化。
- “江光满客衣”:江水的波光洒满了旅客的衣裳,这里用“满”字表达了波光的广泛。
- “徘徊今夜月”:月亮在夜空中徘徊,这里用“徘徊”表达了月光的柔和和持久。
- “孤鹤正南飞”:一只孤独的鹤正向南飞去,这里用“正”字表达了鹤的坚定方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枫叶沾秋影”中的“沾”字,比喻枫叶与秋色的融合。
- 拟人:如“凉蝉隐夕晖”中的“隐”字,拟人化地表达了蝉声的消退。
- 对仗:如“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中的“随”与“满”,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旅人的心情,表达了季节变迁的感慨和对远行的孤独感受。诗中的自然元素与旅人的心情相互映衬,深化了诗的情感基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枫叶:象征秋天的色彩和变化。
- 凉蝉:象征夏日的结束和秋天的到来。
- 梧云:象征天空的变幻和自然的神秘。
- 花露:象征清晨的清新和自然的细腻。
- 岭色:象征山岭的壮丽和旅行的变化。
- 江光:象征江水的波光和旅行的广阔。
- 今夜月:象征夜晚的宁静和旅行的孤独。
- 孤鹤:象征孤独和远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枫叶沾秋影”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凉蝉隐夕晖”中的“隐”字表达了什么? A. 蝉声的增强 B. 蝉声的消退 C. 蝉声的持续 D. 蝉声的突然
-
“岭色随行棹”中的“随”字表达了什么? A. 景色的静止 B. 景色的变化 C. 景色的重复 D. 景色的固定
答案:
- C. 秋天
- B. 蝉声的消退
- B. 景色的变化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的《秋夕》: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但情感更为忧郁。
- 王维的《山居秋暝》: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隐逸的情怀。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同样是描绘秋天,但情感更为激昂,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
- 李白的《静夜思》:以月亮为背景,表达了思乡之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汤显祖全集》:收录了汤显祖的所有作品,包括戏剧和诗歌。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