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南康陈处士陶》

时间: 2025-01-04 10:01:08

白玉堆边蒋径横,空涵二十四滩声。

老无征战轩辕国,

贫有茅茨帝舜城。

丹凤昼飞群木冷,一龙秋卧九江清。

时人莫笑非经济,还待中原致太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贻南康陈处士陶 谭用之 〔唐代〕 白玉堆边蒋径横,空涵二十四滩声。 老无征战轩辕国,贫有茅茨帝舜城。 丹凤昼飞群木冷,一龙秋卧九江清。 时人莫笑非经济,还待中原致太平。

白话文翻译:

在白玉般的河岸边,蒋家的路径横亘,水声空灵,回荡着二十四滩的声音。 年老的我不再征战于轩辕国,虽贫穷却有茅屋在帝舜的城池。 丹凤在白昼飞翔,群木显得冷清,一条龙在秋天的九江中静静躺卧。 时人不要嘲笑我不懂经济,我还在等待中原带来太平。

注释:

  • 白玉堆边:形容河岸洁白如玉。
  • 蒋径:蒋家的路径,指具体的地理位置。
  • 空涵:空灵回荡。
  • 二十四滩声:形容水声的复杂多变。
  • 轩辕国:古代传说中的国家,此处指边疆或战乱之地。
  • 茅茨:茅草盖的屋顶,指简陋的住所。
  • 帝舜城:传说中帝舜的都城,此处指诗人居住的地方。
  • 丹凤: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
  • 群木冷:树木显得冷清,形容环境的寂静。
  • 一龙秋卧九江清:龙象征权力,九江指长江,此处形容诗人内心的宁静。
  • 非经济:不懂经济,指不擅长世俗事务。
  • 中原致太平:期待中原地区带来和平。

诗词背景:

谭用之是唐代诗人,其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向往和平的情怀。这首诗可能是谭用之在南康(今江西赣州)赠给陈处士陶的作品,表达了自己虽老无征战,但仍期待国家太平的愿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诗中“白玉堆边蒋径横”描绘了一幅宁静的河岸景象,而“空涵二十四滩声”则通过声音的描写增添了动感。后两句通过对“丹凤”和“一龙”的描绘,象征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权力的超然。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时人的劝诫,表达了自己虽不懂经济,但仍期待国家太平的愿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词解析:

  • 首句通过“白玉堆边”和“蒋径横”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自然环境,而“空涵二十四滩声”则通过声音的描写增添了动感,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
  • 第二句“老无征战轩辕国,贫有茅茨帝舜城”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简朴生活的满足,体现了诗人超脱世俗的情怀。
  • 第三句“丹凤昼飞群木冷”通过“丹凤”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吉祥的向往,而“群木冷”则描绘了环境的寂静。
  • 第四句“一龙秋卧九江清”通过“一龙”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诗人对权力的超然,而“九江清”则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
  • 最后两句“时人莫笑非经济,还待中原致太平”是诗人对时人的劝诫,表达了自己虽不懂经济,但仍期待国家太平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白玉堆边”比喻河岸洁白如玉,“丹凤”比喻吉祥。
  • 拟人:如“群木冷”赋予树木以人的情感。
  • 对仗:如“老无征战轩辕国,贫有茅茨帝舜城”中的对仗结构。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世俗的超脱。通过描绘宁静的自然环境和象征性的意象,诗人表达了自己虽老无征战,但仍期待国家太平的愿望,体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操和对和平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白玉堆边:象征洁白、纯净。
  • 蒋径:具体的地理位置,增添了诗的现实感。
  • 空涵二十四滩声:象征水声的复杂多变,增添了诗的动感。
  • 丹凤:象征吉祥、美好。
  • 一龙:象征权力、尊贵。
  • 九江清:象征诗人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白玉堆边”指的是什么? A. 河岸 B. 山峰 C. 城市 D. 田野

  2. “丹凤昼飞群木冷”中的“丹凤”象征什么? A. 权力 B. 吉祥 C. 战争 D. 贫穷

  3.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A. 追求经济繁荣 B. 期待国家太平 C. 渴望个人成功 D. 向往自然宁静

答案:

  1. A. 河岸
  2. B. 吉祥
  3. B. 期待国家太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宁静的山居生活,体现了诗人对世俗的超脱。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谭用之的《贻南康陈处士陶》都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但杜甫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国家动荡的忧虑,而谭用之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世俗的超脱。

参考资料:

  • 《全唐诗》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