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鸿秋·春情》

时间: 2025-01-17 10:19:23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疏星淡月秋千院,愁云恨雨芙蓉面。
伤情燕足留红线,恼人鸾影闲团扇。
兽炉沉水烟,翠沼残花片。
一行写入相思传。

白话文翻译:

疏落的星星和淡淡的月光照耀着秋千院,愁苦的云彩和恨意的雨水映衬着芙蓉花的面容。
伤感的燕子在空中留下红线,恼人的鸾鸟影子在闲适的团扇上徘徊。
兽炉中烟雾缭绕,沉浸在水中的香气,翠绿的池沼中漂浮着残余的花瓣。
这一切都写进了我的相思传情之中。

注释:

  • 疏星:指稀疏的星星。
  • 淡月:指微弱的月光。
  • 秋千院:可能是指一个秋千架设的庭院,象征闲适的生活。
  • 愁云恨雨:愁苦的云和令人怨恨的雨,形容悲伤的情绪。
  • 芙蓉面:形容芙蓉花的美丽面容,常用来比喻女子的容貌。
  • 伤情燕足留红线:燕子在飞翔时留下的红线,象征着爱情的牵挂。
  • 恼人鸾影:鸾鸟的影子,给人带来烦恼的感觉。
  • 兽炉:一种香炉,形状像兽。
  • 沉水烟:指香烟与水结合的气息。
  • 翠沼:翠绿色的池沼。
  • 残花片:指残留下来的花瓣。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与情感的结合,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爱情的渴望与无奈,体现了元代诗词中情感抒发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张可久,元代著名词作家,擅长用词细腻,情感真挚,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社会风貌。
  •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元代,正值战乱与社会动荡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表达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对爱情的追思。

诗歌鉴赏:

《塞鸿秋·春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开篇用“疏星淡月”引入夜晚的静谧,接着通过“愁云恨雨”描绘出一种忧伤的氛围,展现出春天的美好与脆弱。在这种美的外表下,隐藏着深沉的情感波动。燕子的出现不仅是春天的象征,更是爱情的寄托,留下的红线则暗示了情感的牵绊和无法割舍的思念。“恼人鸾影”则将这种思念转化为一种烦恼,表现出对爱情难以掌控的无奈。

后半部分中,诗人通过“兽炉沉水烟”与“翠沼残花片”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诗中的哀愁,香气与花瓣的意象,构成了一幅春日凋零之景,象征着爱情的消逝与无常。而最后一句“一行写入相思传”,则是对整首诗情感的总结,表明了诗人将这些情感化为文字,寄托在诗篇中,与读者共享。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疏星淡月秋千院:描绘出一个宁静的夜晚,空间的闲适让人感到惆怅。
    • 愁云恨雨芙蓉面:通过云雨的意象反映出内心的愁苦,与美丽的芙蓉形成对比,暗示爱情的忧伤。
    • 伤情燕足留红线:燕子的飞翔象征着爱情的流动与牵绊。
    • 恼人鸾影闲团扇:鸾鸟的影子让人烦恼,喻示着爱情中的困扰与无奈。
    • 兽炉沉水烟:香烟缭绕,营造出一种浪漫却又忧伤的氛围。
    • 翠沼残花片:残花的意象暗示着爱情的消逝与无奈。
    • 一行写入相思传:最终将所有情感凝聚成文字,表达内心的思念。
  2.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燕子的飞行比作爱情的牵挂。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如“恼人鸾影”。
    • 对仗:例如“愁云恨雨”、“兽炉沉水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3. 主题思想

    • 诗歌表达了对春天爱情的渴望与思念,同时也揭示了爱情中的无奈与烦恼,表现出一种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星月:象征宁静与思念。
  • 云雨:代表愁苦与忧伤。
  • 燕子:爱情的象征,传递着思念之情。
  • 鸾鸟:象征着美丽与烦恼。
  • 香烟:浪漫而又忧伤的气息。
  • 残花:爱情的消逝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秋千院”主要描绘了什么样的环境? A) 宁静的夜晚
    B) 热闹的市场
    C) 繁华的街道

  2. “愁云恨雨”中,愁云和恨雨分别象征什么? A) 美好与幸福
    B) 忧伤与痛苦
    C) 友情与爱情

  3. “兽炉沉水烟”的意象主要传达了什么情感? A) 轻松愉快
    B) 浪漫与忧伤
    C) 迷茫与无助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杨柳枝》

诗词对比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无奈,但风格更为细腻与婉约,情感上更显脆弱。
  • 温庭筠的《杨柳枝》则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往昔的追忆,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张可久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