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春闺,寄大颠济南》

时间: 2025-01-20 00:41:26

睡起花阴初转午。

有意同谁语。

记得别郎时,才过清明,烟柳暗南浦。

眼底韶华戎衣度。

不道春将暮。

后会杳何时,帘卷西风,望断归来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花阴·春闺,寄大颠济南
作者: 魏毓兰 〔近代〕

睡起花阴初转午。有意同谁语。
记得别郎时,才过清明,烟柳暗南浦。
眼底韶华戎衣度。不道春将暮。
后会杳何时,帘卷西风,望断归来路。

白话文翻译:

刚从花荫中醒来,正值午后。心中有话,想要与谁倾诉呢?
记得与心上人别离时,那时刚过清明,南边的柳树烟雾缭绕,显得昏暗。
眼前的春光如同戎装般掠过,不知道春天已将近尾声。
再相见的日子又在何时呢?帘子在西风中轻轻卷起,望断归来的路。

注释:

逐句解释:

  • 花阴: 花下的阴影,指春天的美好时光。
  • 有意同谁语: 有心事想要与谁倾诉。
  • 别郎: 与爱人分别。
  • 清明: 表示春天的节气,时节交替。
  • 烟柳: 形容春天柳树的柔美与朦胧。
  • 韶华戎衣: 形容美好的春光如同戎装飞逝。
  • 帘卷西风: 指窗帘在西风中摇动,暗示着孤寂与无奈。

典故解析:

  • 清明: 是中国传统节气之一,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南浦: 南边的水边,常用以描绘离别的情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毓兰,近代女诗人,生活在清末民初,擅长词曲,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她的诗词风格细腻,常蕴含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春天,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思念与对春天逝去的感慨,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个人情感无处寄托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醉花阴·春闺,寄大颠济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春天的寂寞与思念。开篇以“睡起花阴初转午”引入,营造了一种慵懒而又温柔的氛围,暗示着春日的美好与诗人心中深藏的情感。接着,通过“有意同谁语”表现出一种孤独感,诗人渴望倾诉,却无人可言,令人感到惆怅。

“记得别郎时,才过清明”,这里将时光的流逝与思念的加深相结合,清明作为春天的节气,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但同时也暗含了离别的伤感。接下来的描写“眼底韶华戎衣度”,则将春天的美好与戎装交织在一起,表达了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最后“帘卷西风,望断归来路”则是诗人对未来重聚的渴望与无法实现的无奈,给整首词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对爱情的思索,给人以深刻的感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睡起花阴初转午: 诗人从梦中醒来,时间已过午时,暗示着春天的美好时光不再。
  • 有意同谁语: 心中有话,但无人倾诉,表现出孤独与思念。
  • 记得别郎时: 追忆与爱人分别的时光,展现思念之情。
  • 才过清明: 清明节气的过境,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 烟柳暗南浦: 形容春天的景色,暗示着离别的伤感。
  • 眼底韶华戎衣度: 春光似乎在战斗中流失,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无奈。
  • 不道春将暮: 不知春天即将结束,暗含对春天的留恋。
  • 后会杳何时: 对未来重聚的迷茫与期盼。
  • 帘卷西风: 窗帘在风中摇曳,暗示孤独与冷清。
  • 望断归来路: 期待归来的路途漫长,表达了对重聚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韶华戎衣度”将美好的春光比作戎装,体现了对时光的叹息。
  • 拟人: “帘卷西风”,赋予自然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 词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日的描绘和对离别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思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细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花阴: 象征春天的美好与温柔。
  • 清明: 代表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烟柳: 形容春天的柔美,暗示离别的伤感。
  • 戎衣: 意指战斗与岁月,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花阴”指的是什么? A. 花下的阴影
    B. 花的颜色
    C. 花的香气
    D. 花的种类

  2. “记得别郎时”中“别郎”指的是什么? A. 离开朋友
    B. 离开家乡
    C. 离开爱人
    D. 离开学校

  3. 词中哪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未来重聚的迷茫? A. 睡起花阴初转午
    B. 有意同谁语
    C. 后会杳何时
    D. 帘卷西风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木兰花令》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她的笔调更为柔婉,情感更为细腻,而魏毓兰的《醉花阴》则在忧伤中透出一丝坚韧,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交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魏毓兰诗词研究》
  • 《近现代女诗人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