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庭明月半庭花,
矫首行行学八叉。
银汉无声光皎洁,可曾见到泛仙槎。
白话文翻译:
庭院里明亮的月光洒在半边花丛上,我昂首阔步,仿佛在学习那高高的八叉步。银河静静流淌,光辉皎洁,你可曾见到那轻盈的仙舟在水面上漂荡?
注释:
字词注释:
- 庭:院子、庭院。
- 明月:明亮的月亮。
- 矫首:昂首、抬头。
- 行行:走路的样子,这里指行走的姿态。
- 八叉:古代一种舞蹈步伐,形态优雅。
- 银汉:指银河,因其色泽如银。
- 无声:没有声音。
- 光皎洁:光芒明亮而洁净。
- 泛仙槎:漂浮的仙舟,传说中的神仙用舟。
典故解析: “仙槎”指的是古代神话中仙人所乘的船。提到仙舟,通常与神仙、梦境、超凡脱俗的境界有关,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芷芗,近代诗人,生于清末,卒于民国,生平多次往返于海内外,其诗风清新、朴素,常以自然景物抒发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中秋之际,庆祝团圆之夜,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象征着团圆和丰收。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中秋夜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人间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开头的“一庭明月半庭花”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月光下花丛的美丽,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意境。接下来的“矫首行行学八叉”,则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表现了他在此刻的心境,仿佛在学习一种优雅的姿态,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银汉无声光皎洁”展现了银河的静谧和皎洁,传达出一种深邃而宁静的氛围。最后一句“可曾见到泛仙槎”,则引入了神话元素,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表现出对超凡境界的向往。这种意境的营造,使得整首诗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美的赞美,更引发了对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庭明月半庭花:描绘了明亮的月光洒在花丛中的美丽场景,营造了宁静的节日氛围。
- 矫首行行学八叉:表现了诗人昂首阔步,学习优雅的舞步,传达出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 银汉无声光皎洁:描绘了银河静谧而洁净的景象,表现了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 可曾见到泛仙槎:引入神话元素,表达对神秘和超凡境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银河比作“银汉”,形象生动。
- 对仗:如“明月”与“皎洁”,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将银河描绘为“无声”,使意象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体现了中秋节团圆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 花:代表着生命的美丽和芬芳。
- 银汉:象征着浩瀚的宇宙和宁静的心境。
- 仙槎:象征着超凡脱俗的理想和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银汉”指的是: A. 大海
B. 银河
C. 河流 -
“矫首行行”中的“矫”意为: A. 直立
B. 高昂
C. 弯曲 -
诗人通过何种意象表现对自然的向往? A. 山川
B. 明月与花
C. 大海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杜甫与李白的月亮意象:
- 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表现了思乡情感,更多的是对亲人的思念。
- 而杜芷芗在《中秋夜二首 其二》中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美的欣赏与精神境界的追求,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中的月亮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