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肉死皮乾垂鬓丝,
寻暄扶杖向东篱。
文王没后无人问,
直至而今大半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的村老,身体虚弱,头发斑白。他在东篱旁寻求温暖,借着拐杖慢慢行走。自从文王去世后,便没有人关心他,直至如今,乡里的人大多生活在饥荒之中。
注释:
- 肉死皮乾:形容老人的身体衰弱,肌肉消瘦,皮肤干枯。
- 垂鬓丝:指老人的白发,鬓发垂落,显得苍老。
- 寻暄:寻找温暖、亲切的交往。
- 扶杖:用拐杖行走,表示年老体弱。
- 东篱:指东边的篱笆,可能暗示隐居的生活。
- 文王:指周文王,历史上贤明的君主,诗中暗示对权力与关怀的渴望。
- 无人问:无人关心,表示孤独与被遗忘的境遇。
- 大半饥:大多数人依然生活在饥饿中,反映社会的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马存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社会变迁的时代。其作品多关注人间疾苦,体现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社会动荡时期,反映了农村的衰败与民生的困苦。诗中通过描写一位孤独的老者,折射出社会对弱者的漠视与无情。
诗歌鉴赏:
《村老》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一位年老的村民,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人们生活的艰难。诗的开头“肉死皮乾垂鬓丝”,生动地刻画了村老的衰老形象,令人感到心痛。随着对老者的描写,诗人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脆弱。
接着,老者“寻暄扶杖向东篱”,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老者对温暖的渴望,也暗示了他在孤独中寻求依靠的无奈。东篱作为一个隐喻,可能象征着他向往的理想生活或失落的乡愁。
而后两句则引入了历史背景,提到“文王没后无人问”,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当下的反思。文王作为贤明的君主,象征着理想中的关怀与治国理政的智慧。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现实中大多数人依然在饥饿中挣扎,体现了社会的矛盾与不公。
整首诗在情感上充满了悲凉与无奈,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被社会遗忘的老者形象,发出了对人性关怀的呼唤,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肉死皮乾垂鬓丝:描述老者身体的衰弱和外貌的苍老。
- 寻暄扶杖向东篱:表现他在孤独中寻找温暖的心情。
- 文王没后无人问:揭示了历史的变迁与社会的冷漠。
- 直至而今大半饥:强调了当下的困境与不幸。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肉死皮乾”形象地表达了老者的衰弱。
- 对仗:全诗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村老的描绘,表达了对人性关怀的渴望和对社会冷漠的控诉,反映了时代的悲剧与人们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村老:象征着被时代遗忘的弱者。
- 东篱:隐喻着归属感与温暖的渴望。
- 文王:代表着理想中的管理者与社会关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肉死皮乾”主要描绘了什么?
- A. 青春活力
- B. 身体虚弱
- C. 富贵荣华
-
“文王没后无人问”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每个人都在关心文王
- B. 历史人物的关怀消失
- C. 文王仍然活着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白居易的《卖炭翁》
诗词对比:
-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同样表达了对社会底层的关注,揭示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两者都展现了社会的不公与人间的苦难,但马存的作品更为直接地指向了个人的孤独与被遗忘。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相关诗人传记与评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