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

时间: 2025-01-04 09:14:17

露寒风定不无情,临水当山又隔城。

未必明时胜蚌蛤,一生长共月亏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露寒风定不无情,
临水当山又隔城。
未必明时胜蚌蛤,一生长共月亏盈。

白话文翻译:

寒露时节,风停了却不见情意,
河水边山的那一边又隔着城。
并非明亮的时光就一定胜过蚌和蛤,
一生中总是和月亮的亏缺与圆满相伴。

注释:

  • 露寒:指寒露时节,天气变冷,露水寒冷。
  • 风定:风停了,象征着一种宁静的气氛。
  • 临水当山:指诗人站在水边,面前是山,构成了隔离的空间。
  • 未必:未必,或许不一定。
  • 明时:指光明的时刻,象征着美好或繁荣的时光。
  • 蚌蛤:指蚌和蛤蜊,象征着内心的隐秘和珍贵的东西。
  • 月亏盈:月亮的缺与盈,象征着人生的起伏与变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商隐(812年-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情感细腻、意象丰富而著称,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爱情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李商隐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于人生、爱情、时光流逝的思考,背景或与他个人的经历和当时社会的动荡有关。

诗歌鉴赏:

《城外》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诗。诗的开头“露寒风定不无情”描绘了寒露时节的萧瑟景象,给人以凄凉的感觉。这里的“寒”与“风”,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冷酷,也象征着人心的无情。接着,诗人以“临水当山又隔城”来表达一种无法逾越的隔阂,水、山、城,构成了一个封闭而又孤独的空间,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隔绝。

而“未必明时胜蚌蛤”则引出了一种哲学思考,明亮的时光并不一定比隐秘的珍贵更值得珍惜,蚌和蛤蜊作为象征,暗示了一种内心深处的渴望和珍藏。最后一句“一生长共月亏盈”则将诗人的思索引向更深层次的存在,月亮的亏盈象征着人生命运的起伏与变化,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内心的孤独与思考,情感深邃而细腻,展现了李商隐特有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描绘寒冷的露水与停息的风,暗示着一种冷漠与无情。
    • 第二句:描写水边的山与城之间的隔离,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第三句:反思明亮的时光是否真的优于内心的珍藏,提出了人生的疑问。
    • 第四句:总结一生的变化与无常,强调人生的起伏。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明时与蚌蛤进行对比,暗示内心的珍贵与外在的光鲜并不一定成正比。
    • 拟人:风的停息与情感的冷漠相联系,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围绕着人生的孤独、内心的渴望与无常的命运展开,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际隔阂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露、风:象征着自然的冷酷与人心的无情。
  • 水、山、城:构成隔阂的意象,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内心的孤独。
  • 蚌、蛤:象征内心深处的珍贵与隐秘,反映人的情感与渴望。
  • 月亏盈:月亮的变化象征人生的起伏,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哲学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露寒风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温暖
    B. 凄凉
    C. 喜悦
    D. 宁静

  2. “未必明时胜蚌蛤”中的“明时”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时光
    B. 灿烂的未来
    C. 繁荣的生活
    D. 内心的平静

  3. “一生长共月亏盈”表达了对人生的哪种看法? A. 人生是美好的
    B. 人生充满希望
    C. 人生充满变幻无常
    D. 人生是孤独的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商隐的《城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均描绘自然景象,但李商隐更注重内心的孤独与思考,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商隐诗文研究》
  • 《唐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