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十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6 11:34: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山十首 其三 李东阳 〔明代〕 石桥沙路转逶迤,青草园林白露时。 遥望好山频驻马,缓寻流水细吟诗。 梅间客到题名久,云里僧閒出定迟。 也识醉翁非爱酒,笔囊茶具自相随。
白话文翻译:
石桥和沙路蜿蜒曲折,青草覆盖的园林在白露时节显得格外清新。 远远望见美丽的山景,多次停下马来欣赏,慢慢地沿着流水边走边细细吟诗。 梅花间有客人到来,题名已久,云雾中的僧人悠闲地迟迟不出定。 也知道醉翁并非真的爱酒,而是笔囊和茶具总是随身携带。
注释:
- 逶迤:曲折绵延的样子。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秋季的深入,天气渐凉,露水增多。
- 驻马:停下马来。
- 出定:佛教术语,指僧人从禅定中出来。
- 醉翁:指作者自己,暗示其并非真的醉酒,而是有其他爱好,如文学和茶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吉水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这首诗是他在西山游览时的作品,反映了其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东阳在西山游览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西山的景色和诗人的闲适生活。诗中,“石桥沙路转逶迤”和“青草园林白露时”描绘了西山的自然风光,给人以宁静和清新的感觉。“遥望好山频驻马,缓寻流水细吟诗”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最后两句“也识醉翁非爱酒,笔囊茶具自相随”则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暗示其并非真的醉酒,而是有其他爱好,如文学和茶道。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李东阳的诗歌才华和对自然美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石桥沙路转逶迤”描绘了西山的自然风光,石桥和沙路蜿蜒曲折,给人以宁静和清新的感觉。
- 次句“青草园林白露时”进一步描绘了西山的景色,青草覆盖的园林在白露时节显得格外清新。
- 第三句“遥望好山频驻马”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多次停下马来欣赏美丽的山景。
- 第四句“缓寻流水细吟诗”则表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的热爱,慢慢地沿着流水边走边细细吟诗。
- 第五句“梅间客到题名久”描绘了梅花间有客人到来,题名已久,增添了诗的意境。
- 第六句“云里僧閒出定迟”描绘了云雾中的僧人悠闲地迟迟不出定,增添了诗的禅意。
- 最后两句“也识醉翁非爱酒,笔囊茶具自相随”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暗示其并非真的醉酒,而是有其他爱好,如文学和茶道。
修辞手法:
- 比喻:“石桥沙路转逶迤”中的“逶迤”比喻了石桥和沙路的曲折绵延。
- 拟人:“云里僧閒出定迟”中的“閒”和“迟”拟人化了僧人的悠闲和迟迟不出定的状态。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了对仗,如“遥望好山频驻马,缓寻流水细吟诗”中的“遥望”与“缓寻”,“好山”与“流水”等。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西山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人展现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桥:象征着宁静和自然。
- 沙路:象征着曲折和绵延。
- 青草:象征着生机和清新。
- 白露:象征着秋季的深入和天气的渐凉。
- 好山:象征着自然美景和宁静。
- 流水:象征着诗意和宁静。
- 梅花:象征着高洁和坚韧。
- 云里僧:象征着禅意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石桥沙路转逶迤”中的“逶迤”是什么意思? A. 直的 B. 曲折的 C. 平坦的 D. 陡峭的
- 诗中“遥望好山频驻马”中的“频驻马”是什么意思? A. 多次停下马来 B. 一次停下马来 C. 不停下马来 D. 偶尔停下马来
- 诗中“也识醉翁非爱酒”中的“醉翁”指的是谁? A. 别人 B. 作者自己 C. 僧人 D. 客人
答案: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和闲适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 杜甫的《望岳》:描绘了壮丽的山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东阳的《西山十首 其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和闲适生活,但李东阳的诗更加注重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王维的诗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东阳诗集》:收录了李东阳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收录了大量古代诗歌作品,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