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怨》

时间: 2025-01-14 06:43:50

五蛇上天一蛇蛰,绵山经月火不灭。

君王恩重翻为仇,不如放作山中囚。

君王有臣一非少,贪天之徒但自保。

臣心见母不见君,谁言母死非君恩。

今辰何辰夕何夕,留与千年作寒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绵山怨 李东阳 〔明代〕 五蛇上天一蛇蛰,绵山经月火不灭。君王恩重翻为仇,不如放作山中囚。君王有臣一非少,贪天之徒但自保。臣心见母不见君,谁言母死非君恩。今辰何辰夕何夕,留与千年作寒食。

白话文翻译:

五条蛇升天,一条蛇蛰伏,绵山的火整整一个月不熄灭。君王的深厚恩情反而变成了仇恨,不如被放逐到山中成为囚徒。君王拥有的臣子不少,但那些贪图天命的人只顾自己保命。臣子心中只见到母亲而见不到君王,谁说母亲的死不是君王的恩赐。今天是什么日子,晚上又是什么时候,这一切都留给千年后作为寒食节的纪念。

注释:

  • 五蛇上天一蛇蛰:比喻五位忠臣被提拔,而一位忠臣被遗弃。
  • 绵山经月火不灭:指绵山大火持续了一个月,象征着持续的苦难。
  • 君王恩重翻为仇:君王的恩宠变成了仇恨。
  • 不如放作山中囚:宁愿被放逐到山中成为囚徒。
  • 贪天之徒但自保:指那些只顾自己保命的臣子。
  • 臣心见母不见君:臣子心中只有母亲,没有君王。
  • 谁言母死非君恩:谁说母亲的死不是君王的恩赐。
  • 今辰何辰夕何夕:今天是什么日子,晚上又是什么时候。
  • 留与千年作寒食:这一切都留给千年后作为寒食节的纪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东阳(1447-1516),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宾之,号西涯,江西南昌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绵山怨》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忠臣被弃、君恩变仇的感慨,以及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对历史事件或个人经历的反思中创作的,表达了对忠臣被弃、君恩变仇的悲愤之情。诗中的绵山大火象征着持续的苦难,而寒食节则是对这一悲剧的纪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忠臣被弃、君恩变仇的悲愤之情。诗中的“五蛇上天一蛇蛰”和“绵山经月火不灭”描绘了忠臣的命运和持续的苦难,而“君王恩重翻为仇”则揭示了君恩变仇的悲剧。最后两句“今辰何辰夕何夕,留与千年作寒食”则是对这一悲剧的深刻反思和永恒纪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蛇上天一蛇蛰”:比喻五位忠臣被提拔,而一位忠臣被遗弃。
  • “绵山经月火不灭”:指绵山大火持续了一个月,象征着持续的苦难。
  • “君王恩重翻为仇”:君王的恩宠变成了仇恨。
  • “不如放作山中囚”:宁愿被放逐到山中成为囚徒。
  • “君王有臣一非少”:君王拥有的臣子不少。
  • “贪天之徒但自保”:指那些只顾自己保命的臣子。
  • “臣心见母不见君”:臣子心中只有母亲,没有君王。
  • “谁言母死非君恩”:谁说母亲的死不是君王的恩赐。
  • “今辰何辰夕何夕”:今天是什么日子,晚上又是什么时候。
  • “留与千年作寒食”:这一切都留给千年后作为寒食节的纪念。

修辞手法:

  • 比喻:“五蛇上天一蛇蛰”比喻忠臣的命运。
  • 象征:“绵山经月火不灭”象征持续的苦难。
  • 反问:“谁言母死非君恩”用反问强调君恩变仇的悲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忠臣被弃、君恩变仇的悲愤和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反思。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永恒纪念。

意象分析:

  • 五蛇上天一蛇蛰:比喻忠臣的命运。
  • 绵山经月火不灭:象征持续的苦难。
  • 君王恩重翻为仇:象征君恩变仇的悲剧。
  • 留与千年作寒食:象征对悲剧的永恒纪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五蛇上天一蛇蛰”比喻什么? A. 五位忠臣被提拔,一位忠臣被遗弃 B. 五位忠臣被遗弃,一位忠臣被提拔 C. 五位忠臣和一位忠臣都被提拔 D. 五位忠臣和一位忠臣都被遗弃

  2. 诗中的“绵山经月火不灭”象征什么? A. 持续的苦难 B. 持续的幸福 C. 持续的战争 D. 持续的和平

  3. 诗中的“君王恩重翻为仇”表达了什么? A. 君王的恩宠变成了仇恨 B. 君王的仇恨变成了恩宠 C. 君王的恩宠和仇恨并存 D. 君王的恩宠和仇恨都不存在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永恒纪念。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绵山怨》: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与《绵山怨》: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永恒纪念。

参考资料:

  • 《李东阳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