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居岁暮因书所怀》
时间: 2025-01-04 12:55: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郊居岁暮因书所怀
——权德舆 〔唐代〕
养拙方去喧,深居绝人事。
返耕忘帝力,乐道疏代累。
翛然衡茅下,便有江海意。
宁知肉食尊,自觉儒衣贵。
烟霜当暮节,水石多幽致。
三径日闲安,千峰对深邃。
策藜出村渡,岸帻寻古寺。
月魄清夜琴,猿声警朝寐。
地偏芝桂长,境胜烟霞异。
独鸟带晴光,疏篁净寒翠。
窗前风叶下,枕上溪云至。
散发对农书,斋心看道记。
清言核名理,开卷穷精义。
求誉观朵颐,危身陷芳饵。
纷吾守孤直,世业常恐坠。
就学缉韦编,铭心对欹器。
元和畅万物,动植咸使遂。
素履期不渝,永怀丘中志。
白话文翻译:
我在乡间隐居,远离喧嚣,
深居简出,绝无人事打扰。
返身耕作,忘却帝王的权势,
乐于追求道理,不被世俗所累。
闲适地坐在茅屋下,
内心充满了江海的胸怀。
怎么会知道肉食的尊贵,
只觉得书生的衣服更显珍贵。
烟霜笼罩着暮节,
水石之间透出幽静的美丽。
三条小径日子安闲,
千峰环抱显得深邃。
策马出村渡河,
岸边寻觅那古老的寺庙。
月光照耀下的琴声清脆,
猿声唤醒我的晨梦。
这地方偏远,芝草桂花长得旺盛,
环境胜过烟霞的美丽。
孤鸟在晴空中展翅,
疏竹间透出寒冷的翠绿。
窗前风吹落叶,
枕上溪水飘来云影。
散发着读农书的气息,
心中安静地品读道理的记载。
清晰的言辞探讨名理,
翻开书本追求精义。
追求名声如同陶醉,
身陷在芳香的诱惑中。
我坚守孤独和正直,
总是担心世俗的羁绊。
学习缉编典籍,
铭记心中对不平等的反思。
元和的思想让万物和谐,
动植物都让其自由生长。
我期望素履不变,
永怀对理想的坚持。
注释:
- 养拙:指保持内心的淳朴和简单。
- 返耕:返回田间耕作,表示隐居生活。
- 帝力:指帝王的权力。
- 乐道:享受追求道理的生活。
- 翛然:闲适自得的样子。
- 月魄:指月亮的形象。
- 斋心:内心清净,专心于道理。
- 素履:指素朴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唐代诗人,字仲翔,号静斋,晚唐时期的重要诗人之一,尤其擅长写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岁末,诗人身处乡野,感受到季节的变迁与生活的宁静。诗中表达了他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以及对道理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郊居岁暮因书所怀》是一首抒发隐居生活情趣与哲思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隐居日常,表达了对繁华世俗的远离,以及对内心平和与自然的向往。诗的开头提到“养拙方去喧”,表明诗人选择隐居的初衷是为了保持内心的简单和纯粹。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幽美的乡村画面。
诗中反复出现的“江海意”、“月魄清夜琴”等意象,象征着宽广的胸怀与内心的宁静。尤其是“水石多幽致”,通过对水石的描绘,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展现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结尾则回归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学习、对道德理想的执着追求,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对田园景色的细腻描写,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简单生活的赞美,展现出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境界,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养拙方去喧:隐居生活,保持内心的淳朴。
- 深居绝人事: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
- 返耕忘帝力:通过耕作忘却世俗权力的诱惑。
- 乐道疏代累:享受追求道理的生活,不被世俗羁绊。
- 翛然衡茅下:闲适地坐在茅屋下,感受到自然的美。
- 便有江海意:内心充满着开阔的胸怀。
- 宁知肉食尊:不在乎世俗的尊贵与地位。
- 自觉儒衣贵:反而觉得书生的衣服更有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居生活比作自然的和谐,与世无争。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对仗:诗中使用了多处对仗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之美,表现了对道理的追求和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内心自由的坚定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海:象征宽广的胸怀与包容。
- 月魄:代表清静与宁静的夜晚。
- 芝桂:象征着理想与追求的高尚。
- 猿声:提醒人们对生活的思考,象征着自然的呼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郊居岁暮因书所怀》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权德舆
C. 王维
D. 李白 -
诗中提到的“宁知肉食尊”意指什么?
A. 追求财富
B. 不在乎世俗地位
C. 爱好美食
D. 关注家人 -
“散发对农书”中的“农书”指的是什么?
A. 诗词
B. 农业书籍
C. 哲学书籍
D. 小说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归园田居》——陶渊明
- 《山居秋暝》——王维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权德舆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隐居生活的哲理思考,而陶渊明则更强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属感。两者均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