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度支李侍郎早朝》

时间: 2025-01-06 13:38:13

夙驾趋北阙,晓星启东方。

鸣驺分骑吏,列烛散康庄。

照灼华簪并,逶迤绮陌长。

腰金初辨色,喷玉自生光。

献替均三壤,贞明集百祥。

下才叨接武,空此愧文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度支李侍郎早朝
权德舆 〔唐代〕

夙驾趋北阙,晓星启东方。
鸣驺分骑吏,列烛散康庄。
照灼华簪并,逶迤绮陌长。
腰金初辨色,喷玉自生光。
献替均三壤,贞明集百祥。
下才叨接武,空此愧文昌。

白话文翻译

清晨的车驾驶向北宫,东方的晨星刚刚闪现。
马鸣声中分开了骑吏,烛火照亮了康庄大道。
华丽的簪子在灯光下闪耀,蜿蜒的绮丽小路延伸很远。
腰间的金色光芒初现,喷玉的饰物自然生辉。
献上的礼物均匀分配给三方,贞明之气聚集百种吉祥。
才华下位却意图接纳武将,心中只感到愧对文昌(指文人)。

注释

  • 夙驾:清晨的车驾,指皇帝的出行。
  • 北阙:指北宫,皇帝的所在。
  • 鸣驺:马鸣声,驺为马的别称。
  • 康庄:宽阔的道路,这里指朝廷的正式场合。
  • 华簪:华丽的头饰。
  • 喷玉:形容美丽的饰品发出的光辉。
  • 三壤:指各方的代表,这里指三方的礼物。
  • 贞明:象征吉祥和光明。
  • 文昌:指文人,文昌星是文人的保护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权德舆,唐代诗人,字子云,号季舫。曾任职度支侍郎,擅长五言律诗,作品多表现当时的政治、社会现象。其诗风清新流畅,情感真挚。通过与李侍郎的早朝仪式,展现了繁华的朝廷生活和个人的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世,作者在早朝之际,感受到朝廷的繁忙与气氛的庄重。通过描绘早朝的场景,表达对朝廷礼仪的敬重及对自身地位的思考。

诗歌鉴赏

《奉和度支李侍郎早朝》以清晨的朝廷场景为背景,展现了唐代繁华的政治生活。开篇“夙驾趋北阙,晓星启东方”通过清晨的车驾和晨星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早朝氛围。紧接着,诗人描绘了骑吏分开、烛火照明的场景,展现了朝廷的繁忙与有序。诗中的“照灼华簪并,逶迤绮陌长”通过华丽的细节描绘,增强了视觉的美感,展现了朝廷的富丽堂皇。

在情感层面,诗人表现出对权力与地位的思考。在最后两句中,诗人自谦地表达了对武将的敬仰与对文人的自惭,流露出一种对文才与武勇的复杂情感。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对比,彰显了唐代文人对政治与个人理想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夙驾趋北阙:清晨的车驾驶向北宫,展现了皇权的威严。
  2. 晓星启东方:晨星刚刚显露,象征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3. 鸣驺分骑吏:马鸣声中分开了骑吏,表现出朝廷的有序和繁忙。
  4. 列烛散康庄:烛火照亮了宽阔的道路,增添了早朝的庄重感。
  5. 照灼华簪并:华丽的簪子在灯光下闪耀,表现了朝廷的奢华。
  6. 逶迤绮陌长:蜿蜒的小路延伸,暗示着未来的光明和希望。
  7. 腰金初辨色:金色光芒初现,象征着富贵与荣华。
  8. 喷玉自生光:美丽饰品发出的光辉,增强了视觉的美感。
  9. 献替均三壤:礼物均匀分配给三方,表现出朝廷的公正与和谐。
  10. 贞明集百祥:吉祥的象征聚集,展现了国家的安定与繁荣。
  11. 下才叨接武:对武将的敬仰,表现出对权力与地位的思考。
  12. 空此愧文昌:自愧不如文人,流露出一种自谦与反思。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具体的物象(如“喷玉”)比喻内心的光辉和自信。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喷玉自生光”,强调了奢华的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清晨的朝廷场景,表现了对权力、地位的思考以及对文人的自愧,展现了唐代文人的复杂情感。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国家繁荣的期盼和对自身能力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夙驾:象征着权力与尊贵。
  • 晓星:代表新的开始与希望。
  • 华簪:象征美与奢华。
  • 金色:象征富贵与荣华。
  • 贞明:象征吉祥与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奉和度支李侍郎早朝》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权德舆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北阙”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南宫
    • B. 北宫
    • C. 东宫
  3. “喷玉自生光”中的“喷玉”是指?

    • A. 一种美丽的花
    • B. 一种珍贵的饰品
    • C. 一种乐器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国家的沧桑,与权德舆的诗相对比,表现了同样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但侧重点不同。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奉和度支李侍郎早朝》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