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
作者: 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
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
白话文翻译:
在百里之外听到雷声震响,正在弹奏的琴声也暂时停了。
府中骑士们纷纷出门,奔向江边等待潮水的到来。
阳光照耀下,秋天的云彩显得格外高远,
辽阔的天空与渤海的水面交融在一起。
惊涛汹涌,波涛来袭如同白雪一般,
让人感到一阵寒意涌上心头。
注释:
- 百里:指距离远,形容声音传播的广。
- 鸣弦:弹奏乐器,指古代的乐器如琴。
- 府中:指官府,诗中暗示出门的骑士是官员或随侍。
- 潮观:观潮,指观赏潮水现象。
- 照日:阳光普照。
- 渤澥:指渤海,水面宽广的意思。
- 惊涛:激烈的波涛,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 凛生寒:感到寒冷,生出寒意。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潮观”这一习俗在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表示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赞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孟浩然与好友颜真卿游玩钱塘时,正值观潮的时节,诗人借写潮水之壮观,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内心的清寒。
诗歌鉴赏:
《与颜钱塘登障楼望潮作》是一首描写潮水壮观景象的诗,反映了作者对自然力量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全诗以“百里闻雷震”开篇,展现了自然界的气势,雷声远传,暗示着潮水即将来临,营造出一种紧张又期待的氛围。接着,诗人写道“鸣弦暂辍弹”,表现了自然之声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音乐的暂停寓意着对自然的专注。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则展现了人们对潮水景象的向往,骑士们的出行代表了官员们对自然现象的重视和参与。随后,诗人用“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描绘了秋日的晴空与辽阔的水面,展现了自然的宏伟和美丽。
最后两句“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则以惊涛的汹涌与寒意的生发收尾,传达了自然之美同时也暗含着其威严与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对比深化了诗的主题,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百里闻雷震:远方的雷声传来,暗示潮水的来临。
- 鸣弦暂辍弹:音乐停止,强调对自然界的关注。
- 府中连骑出:官员骑马出门,象征对潮水的期待。
- 江上待潮观:在江边观潮,表达对自然景象的欣赏。
- 照日秋云迥:阳光照耀下的云彩,描绘秋天的清朗。
- 浮天渤澥宽:辽阔的天空与海面,展现自然的宏伟。
- 惊涛来似雪:波涛翻滚,像雪花般飞舞,形容其壮观。
- 一座凛生寒:自然之力让人感到寒意,体现其威严。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惊涛来似雪”形象地比喻波涛的壮观。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潮水的壮观与自然力量,传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意象分析:
- 雷声:象征自然的预兆,传递信息。
- 秋云:代表高远、清新与宁静。
- 潮水:象征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 寒意:传达自然的威严与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百里闻雷震”中的“雷”指的是什么?
- A. 雷阵雨
- B. 雷声
- C. 雷电
-
诗中“鸣弦暂辍弹”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专注
- C. 忧伤
-
“惊涛来似雪”中的“雪”比喻了什么?
- A. 美丽
- B. 纯洁
- C. 壮观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湾《次北固山下》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孟浩然与王维的山水诗风格比较:
- 孟浩然更注重自然景观的描写,表现出一种豪放的气魄;
- 王维则更多地融入了内心的宁静与哲理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泊的情怀。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