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
作者:高适 〔唐代〕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白话文翻译
本诗表达了诗人送别白少府前往陇右的情感。诗人站在陇头,远远指向临洮,感慨即将分别的情景。他询问关山之事,想知道前方的艰辛是否比在州县更为劳累。军队的威仪如同赤色的羽毛,树木的色彩吸引着青色的袍子。而在这一年,太白星高悬,似乎暗示着战事的紧张与严峻。
注释
字词注释
- 践更:踏上更高的地方。
- 陇首:陇山的山头。
- 临洮:古地名,今甘肃省临洮县。
- 关山:指边疆关隘和高山,象征艰难险阻。
- 赤羽:指军队的威武之气,形容军容壮丽。
- 青袍:指士兵的服装,代表军队。
- 单于:匈奴的称呼,代表敌人。
- 太白高:指太白星,即金星,象征光明,也隐喻战乱频繁。
典故解析
- 太白星:古代认为金星为太白星,常与战争和动乱相联系。在诗中提及,暗示了当时的紧张局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适,字达夫,号怜香,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生于公元704年,卒于公元765年。他以慷慨激昂、气势磅礴的边塞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边疆将士的生活和战斗场景,表达了对国家和士兵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唐代,正值边疆战事频繁,诗人通过送别白少府,寄托了对士兵的关心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诗中表达了对将士们艰难处境的理解与同情。
诗歌鉴赏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送别场景的庄重与惆怅。诗的开篇“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描绘了一个群山环抱的送别场景,突显了离别的远与近,情感的复杂。接下来的“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诗人以关山之事为引,思考前方的艰难,表现对士兵出征的不安与关怀。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将军队的威武与树木的颜色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既突显了士兵的英勇,也暗示了战斗的严峻环境。最后一句“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更是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太白星的高悬,仿佛在提醒人们战斗的迫切与危险,表现出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生动,展现了高适深厚的诗歌功底与对国家的关心,令人感受到边疆士兵的艰辛与壮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践更登陇首:诗人站在更高的地方,寓意着望向远方的壮志。
- 远别指临洮:指向离别的方向,表达了对临洮的思念与关心。
- 为问关山事:询问关山的情况,表达对士兵未来的担忧。
- 何如州县劳:对比前方的艰辛与州县的安逸,表现对士兵的同情。
- 军容随赤羽:描绘军队的威武与气势,展现士兵的英勇。
- 树色引青袍:树木的颜色与士兵的服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自然与战争的交织。
- 谁断单于臂:提到敌人,暗示战斗的危险与挑战。
- 今年太白高:高悬的太白星象征着不安定的局势,预示战斗的严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军容随赤羽”,通过形象的比喻,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诗句之间对仗工整,提高了诗的音乐性。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送别的情景,表达了对国家和士兵的关心,展现了边疆的艰辛与壮志,传递出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陇首:象征着边疆的险峻与远离。
- 赤羽:代表士兵的英武与战斗精神。
- 青袍:象征着士兵的身份与责任。
- 太白:暗示着战争的紧张与未来的未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地名是? A. 临洮
B. 长安
C. 洛阳 -
“军容随赤羽”中的赤羽指的是什么? A. 鸟类
B. 军队的威武
C. 树木的颜色 -
诗中提到的太白星象征着什么? A. 光明
B. 战斗的危险
C. 和平
答案:
- A. 临洮
- B. 军队的威武
- B. 战斗的危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高适的《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更侧重对士兵生活的描绘与感情的抒发,而王之涣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人生的哲思。两首诗都展现了边塞的壮丽与壮志,但情感基调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高适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