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霁独登赏,西楼多远风。
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
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
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
白话文翻译:
在初晴的日子,我独自登楼赏景,西楼上吹来阵阵远风。
横亘的烟雾笼罩着秋水,稀疏的细雨洒落在夕阳之中。
高大的树下有山鸟在歌唱,平坦的原野上有草虫在飞舞。
我只希望等到明月升起,能与你在千里之外同赏这美景。
注释:
- 初霁:指刚刚雨过天晴。
- 远风:远方吹来的风,给人一种悠远的感觉。
- 横烟: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
- 秋水:指秋天的水,清澈而凉爽。
- 疏雨:细小而稀疏的雨。
- 夕阳:落日的余晖。
- 高树:指高大的树木。
- 山鸟:山中的鸟类,象征自然的生命。
- 平芜:平坦的原野。
- 飞草虫:在草丛中飞舞的虫子,生动了自然的景象。
- 明月:象征团圆与思念,特别是在远方时的寄托。
典故解析:
本诗虽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明月”常用来寄托思念之情,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古人常以月亮作为思念的象征,表现远隔千里却依然心系彼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樱桃,晚唐著名诗人,生于今河南省。杜牧的诗歌多描写生活、社会和自然,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细腻。他在历史上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秋霁寄远》创作于秋季,表达了诗人在雨后初晴时的心情与思念之情。正值秋季,白昼渐短,诗人登楼远眺,自然景色引发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孤独与对友谊的渴望。
诗歌鉴赏:
《秋霁寄远》描绘了一幅清丽的秋日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出“初霁”后的清新与宁静。诗的开头,“初霁独登赏”,让人感受到一种独自欣赏自然的淡淡孤独。随之而来的“西楼多远风”,则传达出一种凉爽的惬意,使人仿佛置身于秋风之中。
接下来的“横烟秋水上,疏雨夕阳中”,诗人巧妙地将秋水与夕阳结合,营造出一个层次丰富的画面。烟雾弥漫,细雨轻洒,给人以空灵的感觉,似乎将时间和空间都拉远了。而“高树下山鸟,平芜飞草虫”,则使画面更加生动,描绘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令人感受到秋天的温暖与安宁。
最后两句“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诗人表达了希望与友人共享这美景的心情,明月成为了思念的媒介,表现出一种深厚的友情。整首诗不仅描绘了秋天的美景,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的思念与对友谊的向往,体现了杜牧作品中常见的情感深邃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初霁独登赏:在刚刚雨后天晴的日子,诗人独自登楼欣赏风景,表现了他的孤独感。
- 西楼多远风:西楼上吹来远方的风,给人一种遥远和清新的感觉。
- 横烟秋水上:横亘的烟雾在秋水上,描绘出一幅朦胧的画面。
- 疏雨夕阳中:稀疏的细雨洒落在夕阳的映照下,增添了诗的意境。
- 高树下山鸟:高大的树下,山鸟在鸣叫,展现了自然的生命力。
- 平芜飞草虫:平坦的原野上,草虫在飞舞,表现了秋天的生机。
- 唯应待明月:只希望等到明月升起,表达对未来的期待。
- 千里与君同:即使相隔千里,依然希望与友人共享这美好的时光。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横烟”与“秋水”,将自然景象通过比喻的形式生动展现。
- 对仗:整首诗中用词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利用“明月”作为思念的象征,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现出一种孤独而深情的情感基调。诗中通过清新的自然景象,传达出一种希望与期待,使读者感受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深刻联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初霁:象征新的开始,清新的气息。
- 明月:象征思念与团圆,寄托情感。
- 高树:象征坚韧与生命力。
- 山鸟与草虫: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自然现象不包括哪一项? A. 细雨
B. 雪花
C. 夕阳
D. 秋水 -
填空题:诗人希望与君共享的时间是__。
-
判断题:诗中只有对自然的描绘,没有任何关于人际关系的内容。(对/错)
答案:
- B
- 明月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杜牧的《秋霁寄远》更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色与思念之情,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的情感与哲理思考。杜牧的诗句清新,意境悠远,而李白的诗则豪放,极富个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杜牧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