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落魄》
时间: 2025-01-04 08:01: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落魄
陈衡恪
一帘冷月。照山照水光澄澈。对花对酒情亲切。千里婵娟,今古共圆缺。沈沈钟鼓今何夕。长空过雁飞无迹。楼阴掩乱梧桐叶。楼上佳人,独坐不吹笛。
白话文翻译:
月光透过帘子,冷冷地洒在山水之间,景色清澈明亮。面对花和酒,心中感到亲切。无论千里之外的月亮,古今都是一样的圆缺。如今钟鼓声沉沉,不知是哪个夜晚。长空中,飞过的大雁踪迹全无。楼下的阴影掩映着纷乱的梧桐树叶。楼上的佳人,独自坐着,连笛子都不吹奏。
注释:
- 一帘冷月:指窗帘前的明月,强调月光的清冷。
- 照山照水光澄澈:月光照射在山水上,景色清晰透明。
- 千里婵娟,今古共圆缺:千里之外的明月,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圆和缺,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与不变的情感。
- 沈沈钟鼓今何夕:沉重的钟鼓声,令人不知今夕何夕,表现出迷茫。
- 长空过雁飞无迹:高空中飞过的大雁没有留下痕迹,象征时间的流逝。
- 楼阴掩乱梧桐叶:楼下的阴影遮掩了纷乱的梧桐叶,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楼上佳人,独坐不吹笛:楼上的女子独自坐着,没有吹笛子,暗含孤独与寂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衡恪(1886-1947),字梦白,号夕阳,江苏无锡人。近代著名的诗人、词人,擅长词,受传统文化熏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的交融。
创作背景:这首词作于民国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作者以清冷的月光和佳人独坐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孤独的感慨。
诗歌鉴赏:
《醉落魄》展现了作者对月夜宁静的深刻感受与内心的孤独情怀。开篇的“一帘冷月”,通过冷清的月光引入主体,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随后的“照山照水光澄澈”描绘出一幅清晰的山水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中间部分提到的“千里婵娟,今古共圆缺”,则是对月亮的哲学思考,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而“沈沈钟鼓今何夕”的提问,进一步增强了词中的沉重感,仿佛在思考着时间的无情与孤独的滋味。最后的“楼上佳人,独坐不吹笛”,以佳人的孤寂收尾,暗示着人际间的疏离和内心的孤独,令人感受到一种无法言喻的惆怅。
整首词以清冷的自然景象映衬出人物内心的孤独,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具有很强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一帘冷月:月光透过窗帘,给人以冷清的感觉。
- 照山照水光澄澈:月光照耀下的山水清晰可见,反映了宁静的自然。
- 对花对酒情亲切:面对花和酒,情感自然流露,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 千里婵娟,今古共圆缺:月亮的圆缺表现了时间的恒久与人生的变化。
- 沈沈钟鼓今何夕:钟鼓声沉重,不知今夕何夕,表现出迷茫和孤独。
- 长空过雁飞无迹:大雁在长空飞过,留无痕迹,象征时间的流逝。
- 楼阴掩乱梧桐叶:楼下阴影中的梧桐叶,营造了静谧的氛围。
- 楼上佳人,独坐不吹笛:楼上的姑娘独坐,表现出她的孤独与思念。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照山照水”,增强了音韵的和谐感。
- 比喻:月亮象征了思念与孤独。
- 意象:月亮、花、酒等意象交织,形成一种清幽的意境。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内心孤独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月亮:象征着思念与孤独,古往今来都是情感寄托。
- 花与酒:代表着生活的美好与愉悦,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 大雁: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无情,飞过而不留痕迹。
- 梧桐叶:象征着静谧与孤独,暗示着内心的纷乱与寂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一帘冷月”指的是什么? A. 阳光
B. 月光
C. 星光
答案:B -
诗中提到“千里婵娟”是指什么? A. 明月
B. 花香
C. 大海
答案:A -
“长空过雁飞无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安宁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李白《月下独酌》与《醉落魄》:两者都以月亮为主题,但李白更强调饮酒作乐,而陈衡恪则表现孤独的情感。
- 苏轼《水调歌头》:同样以月亮为背景,探讨人生哲理,但更为豪放,而《醉落魄》则显得更加细腻和沉静。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近现代诗词研究》
- 陈衡恪相关文献与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