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19 16:50:14

水下天涯客去乡。

此情毕竟数谁长。

若教一去无还日,便是痴人亦断肠。

魂渺渺,恨茫茫。

羁怀归梦两凄凉。

甫能忏得愁根断,又向危栏倚夕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下天涯客去乡。此情毕竟数谁长。若教一去无还日,便是痴人亦断肠。魂渺渺,恨茫茫。羁怀归梦两凄凉。甫能忏得愁根断,又向危栏倚夕阳。

白话文翻译:

在水边,天涯的客人已经远去家乡。这份情感究竟有谁能长久维系呢?如果真让他一去不复返,那就算是痴人也会感到心痛。灵魂飘渺,心中的恨意茫茫无边。羁旅的思绪与归家的梦都显得凄凉。刚刚能够忏悔愁苦的根源,却又向着危栏独自倚靠夕阳而叹息。

注释:

字词注释:

  • 水下:指水边或水旁。
  • 天涯:形容离家远,天涯海角。
  • :这里指游子、旅人。
  • 此情:指离别的情感。
  • 痴人:指对感情执迷之人。
  • 魂渺渺:形容灵魂的飘荡不定。
  • 羁怀:指旅途中对故乡的思念。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典故解析:

  • “一去无还日”:古诗常用的离别主题,强调离去后的不可挽回。
  • “危栏倚夕阳”:夕阳常用来表达孤独和伤感的情绪,意象深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侃(1885-1936),字仲容,号白云,近代诗人、学者。他的诗风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故乡的眷恋。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黄侃在外游历期间,正值社会动荡、离别频繁之际,诗人通过描写游子的心情,抒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鹧鸪天》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诗人在字里行间透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离别的无奈。开头两句描绘了身处异乡的游子,面对无尽的思乡情,令人感同身受。通过“若教一去无还日”一句,表达了对离别后无法再回家的深刻焦虑和悲痛,既是对自己情感的认识,也是对人生无常的感叹。

接下来的“魂渺渺,恨茫茫”两句,展现了游子内心的孤独与苦涩,灵魂的飘荡与恨意的无边,传达出一种无依无靠的孤独感。最后几句通过“甫能忏得愁根断,又向危栏倚夕阳”,暗示了尽管已认识到愁苦的根源,仍然无法逃避内心的痛苦,尤其在夕阳的映照下,愁苦显得更加深沉。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黄侃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绘了游子在水边的孤独,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第三、四句:通过对离别的感慨,揭示了人生的无常。
  • 第五、六句:表现出对灵魂的迷茫和恨意的无奈。
  • 第七、八句:在夕阳下,展现了游子对过往的忏悔与失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魂渺渺”形象地描绘了游子的心境。
  • 对仗:如“羁怀归梦”,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夕阳被赋予情感,反映游子的孤独与惆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展现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和无奈,表达了对情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流逝的时间和思乡的情感。
  • 天涯:代表远离故乡的孤独和无助。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带来无限的愁苦与感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水下”指的是: A. 水底 B. 水边 C. 水中 D. 水面

  2. 诗人对离别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愉快 C. 无奈 D. 期待

答案:

  1. B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但更加强调女性的细腻情感。苏轼的《水调歌头》则在豪放中带有对人生的感慨,两者与《鹧鸪天》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风格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典诗词集》
  • 《黄侃文集》
  • 《近现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