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月三日恩旨宣放
圣德包无外,天恩许遂初。
颠危来道路,拜舞不阶除。
采药求身健,逃名愧术疏。
还山书细读,食蕨敢言余。
白话文翻译:
在四月三日,圣旨宣告放宽,
圣德包容万物,天恩初次赐予。
在颠沛流离的道路上,虽危难重重,
我依然在拜舞中不求阶级的去除。
我采药希望身体健康,
逃避名声却又为技艺的疏漏而感到羞愧。
我回到山中细细阅读书籍,
吃蕨菜时不敢多言余事。
注释:
- 恩旨:恩赐的旨意,指皇帝的恩宠和赦免。
- 圣德:圣明的德行,指君主的仁德。
- 颠危:指动荡不安的状态。
- 拜舞:向上天或神灵致敬的舞蹈。
- 采药:指采集药草,寻求身体健康。
- 逃名:逃避名声、名利的追求。
- 书细读:细致地阅读书籍。
- 食蕨:指食用蕨菜,象征朴素的生活。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它反映了明代士人对政治局势和个人修养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圣德”、“天恩”可以联系到儒家思想中关于君主德治的理念,而“采药求身健”则与道家追求自然和健康的思想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景星,明代诗人,因其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而著称,风格清新自然。他的诗反映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诗人似乎在对国家的政治局势感到忧虑的同时,也在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安宁,表达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四月三日恩旨宣放》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和对个人修养的追求。诗人在开篇就提到“恩旨宣放”,似乎是在感慨时局的变迁,以及国家对人民的恩惠。接着,通过“圣德包无外,天恩许遂初”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明君仁德的期待,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
而在面对世事的颠沛流离时,诗人选择在“拜舞不阶除”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并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困扰。接下来的“采药求身健,逃名愧术疏”,则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健康和名利的反思,强调了内心的安宁与身心的健康远比名声更为重要。
最后“还山书细读,食蕨敢言余”将诗人归隐山林的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通过细读书籍、享受自然的生活,达到一种心灵的平和与满足。整首诗充满了自然的气息,表现出一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自我的探索,体现了顾景星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圣德包无外,天恩许遂初”:诗人感叹君主的德行无所不包,天意初次降临恩泽。
- “颠危来道路,拜舞不阶除”: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诗人依然保持对传统礼仪的尊重。
- “采药求身健,逃名愧术疏”:他寻找药草以求得身体健康,同时对名利的逃避中表现出对自身技艺的自谦。
- “还山书细读,食蕨敢言余”:归隐山林,追求内心的平静,享受简单的生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如“采药求身健”和“逃名愧术疏”。
- 象征:蕨菜象征朴素的生活态度,书籍象征知识与内心的修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动荡的忧虑,对内心平静的渴望,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明代士人的思想境界与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圣德:象征君主的仁德与宽容。
- 颠危:象征社会动荡与不安。
- 采药:象征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
- 食蕨:象征自然与朴素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圣德”是指什么?
- A. 君主的仁德
- B. 个人的道德
- C. 社会的道德
-
诗人通过哪些方式寻求内心的平静?
- A. 逃避名声
- B. 采药
- C. 归隐山林
-
“食蕨敢言余”中的“食蕨”象征什么?
- A. 名利
- B. 朴素的生活
- C. 富贵
答案:
- A
- A, B,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春望》与《四月三日恩旨宣放》:两首诗都反映了动荡中的心灵状态,杜甫的《春望》侧重于对家国的忧虑,而顾景星则更多地探讨了个人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追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顾景星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明代文化与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