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鸟》

时间: 2025-01-04 08:22:00

背霜南雁不到处,倚棹北人初听时。

梅雨满江春草歇,一声声在荔枝枝。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越鸟 作者: 郑谷 〔唐代〕
诗歌内容:
背霜南雁不到处,
倚棹北人初听时。
梅雨满江春草歇,
一声声在荔枝枝。

白话文翻译:

南方的雁背负着霜寒,却飞不到这里,
靠在船桨上的北方人,初听得这声音。
梅雨季节,江水满溢,春草已经枯竭,
荔枝树上,一声声鸟鸣萦绕不绝。

注释:

  • 背霜:形容南雁身上沾染了霜,象征着寒冷的气候。
  • 倚棹:指依靠桨,形容在船上。
  • 北人:指北方的人。
  • 梅雨:指梅子成熟季节的雨水,通常是指阴雨连绵的季节。
  • 荔枝:一种水果,树上鸟鸣声的来源。

典故解析:

“梅雨”在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描绘春末夏初的季节特征,象征着湿润与生机。荔枝作为一种美味水果,象征着丰收和喜悦。整首诗通过南雁与北人之间的对比,传达出一种季节变迁和人间孤独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谷,字少微,号阮亭,唐代诗人,生于扬州,晚年在江南生活。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常描绘自然景象和人情冷暖。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郑谷旅居江南时期,表达了他对于春夏交替时节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越鸟》通过描绘春末梅雨季节的自然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思念。前两句中,南雁的背霜和北人的初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南北地域的不同和人们在不同环境下的感受。而后两句则转向对自然的细腻观察,梅雨满江,春草歇,体现了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最后一句“荔枝枝”中的鸟鸣声,仿佛是对春天的感慨和对生命脆弱的叹息。整首诗在意境上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同时又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机。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合在一起,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背霜南雁不到处:南方的雁因天气寒冷而无法飞抵此地,暗示地方间的隔阂。
    • 倚棹北人初听时:北方人在船上,初次听到这一声,表达了对自然的敏感。
    • 梅雨满江春草歇:描绘梅雨季节,江水泛滥,春草已经枯死,象征生命的无常。
    • 一声声在荔枝枝:鸟鸣声响起在荔枝树上,生动而富有情感。
  • 修辞手法:

    • 对仗:前两句使用了“南雁”与“北人”,形成对比。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初听”体现人对自然的敏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流转的感慨,传达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南雁:象征着远方和归属感。
  • 北人:代表陌生的环境和孤独的心情。
  • 梅雨: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 荔枝:带有丰收和美好寓意,衬托出孤独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南雁”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归属感
    C. 孤独
    答案:B

  2. “梅雨”在诗中主要指什么?
    A. 春天的雨水
    B. 夏天的干燥
    C. 秋天的丰收
    答案:A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喜悦
    B. 孤独与思念
    C. 愤怒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相比,郑谷的《越鸟》更加侧重于自然与个人情感的结合,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前者更强调友情,后者则深刻体现出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郑谷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