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 昭君墓》
时间: 2025-01-04 13:47:43意思解释
齐天乐 昭君墓
作者: 金启孮〔近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登高便觉金风劲,方信塞垣秋早。
衰草横坡,乱碑斜矗,寒云刷空如扫。
鸣镝声杳。传宁胡阏氏琵琶斜抱。
马上离情,冰弦拨尽怨中调。
处处昭君疑迹,念词客游踪,几人凭吊。
妄笔生花,杜文造意,细索不值一笑。
地临驿道。便玉殒香消,岂容舆到。
亭障烟墩,却无人细考。
白话文翻译:
登高望去,感受到金风凛冽,才意识到边塞的秋天已经来临。
衰败的草丛横在坡上,斑驳的碑文歪斜耸立,寒冷的云层刷过天空,像被打扫过一样。
鸣镝的声音消失得无影无踪,传来远处胡阏氏弹琵琶的声音。
马上离别的情感,冰冷的琴弦拨动着心中的怨恨旋律。
处处留下昭君的疑迹,念及旅客的游踪,又有几人来凭吊?
妄自生花的笔墨,杜甫的文采造意,细细推敲也不值一笑。
大地临近驿道,玉殒香消,怎能容许舆车到此?
亭台与烟墩掩映,却无人细心考量。
注释:
- 金风: 指秋天的风,显得清凉。
- 塞垣: 边疆的防御工事,象征着边塞。
- 鸣镝: 射箭的声音,这里象征战争或狩猎的气息。
- 胡阏氏: 指的是胡族的女子,昭君的身份。
- 离情: 离别的情感。
- 妄笔生花: 指无端地描写,形容诗人对历史的虚构。
典故解析:
- 昭君: 王昭君,汉代四大美女之一,因和亲而赴匈奴,表现出对国家的忠诚与个人的牺牲。
- 杜文: 指杜甫的诗歌,意在说明诗歌的高超技艺与情感深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启孮(1867-1925),字子才,号山翁,近代著名诗人。其诗风兼具古风与新韵,作品多描写历史人物与边塞风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昭君墓前,表达对王昭君的追思与对历史的沉思。昭君的故事引发诗人的感慨,反映出历史与现实的交融。
诗歌鉴赏:
《齐天乐 昭君墓》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王昭君的深切怀念。诗中“金风劲”“塞垣秋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肃杀的气氛,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人物的悲剧命运。衰草与乱碑的意象,相互交织,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英雄的无奈。鸣镝声的消失,体现了战争的冷酷与对过往繁华的追忆。
“处处昭君疑迹”一句,既表达了对昭君的思念,也反映出游人的寥落,令人对历史感到一丝悲凉。诗人对于历史的思考与感慨,尤其在“妄笔生花”中显现出对文人虚构历史的批判,同时也显示出对历史沉重的思考。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上深邃丰富,既有对个体命运的感叹,也有对历史轮回的哲思,体现了金启孮对历史与现实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登高便觉金风劲,方信塞垣秋早: 站在高处,感受到秋风的强劲,才意识到边境的秋天来临。
- 衰草横坡,乱碑斜矗,寒云刷空如扫: 衰草横陈,斑驳的碑文歪斜,寒冷的云彩仿佛被打扫过般清晰。
- 鸣镝声杳: 射箭的声音消失无踪,象征战斗的结束。
- 传宁胡阏氏琵琶斜抱: 传来远处胡阏氏弹琵琶的声音,暗示对昭君的怀念。
- 马上离情,冰弦拨尽怨中调: 离别的情感在冰冷的琴弦上尽显无遗。
- 处处昭君疑迹: 昭君的踪迹遍布四方,令人遐想。
- 妄笔生花,杜文造意: 诗人在历史中妄自生花,创造出虚构的意象。
- 地临驿道: 地势接近驿道,象征历史的交汇。
- 便玉殒香消,岂容舆到: 昭君的香魂已逝,怎能容许舆车到此追思。
- 亭障烟墩,却无人细考: 亭台与烟墩相掩,却无人细致考量历史。
修辞手法:
- 比喻: “寒云刷空如扫”,将云比喻为被扫过的空灵。
- 拟人: “鸣镝声杳”,赋予声音以生命。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昭君的怀念,反映了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思考,表达了对时光流逝、英雄无奈的感慨,展现了历史的深邃与复杂。
意象分析:
- 金风: 象征秋天的到来,预示着变化与离别。
- 衰草: 代表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碑文: 象征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沉淀。
- 琵琶: 代表着艺术与情感的寄托。
- 驿道: 连接历史与现实,象征着时间的流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金风”指的是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
“处处昭君疑迹”中的“昭君”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西施
B. 王嫱
C. 王昭君
D. 貂蝉 -
诗中提到的“鸣镝”是指什么?
A. 鸣叫的鸟
B. 射箭的声音
C. 风的声音
D. 琵琶的声音
答案:
- C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金启孮的《昭君墓》更注重历史人物的情感与命运的沉重,而李白则表现出豪放与对生活的热爱。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但都深刻反映了个人与历史的关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
- 《王昭君与历史的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