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天乐五十首 其十》
时间: 2025-01-19 16:41: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堂风露清于水,惊心又逢秋令。
蒲柳凋零,蛩螀怨抑,写出无边凄紧。
莲更渐永。喜书味重亲,小窗灯影。
寂历松阴,满庭凉思鹤初警。
秋心无限感触,倚雕栏静对,明月孤炯。
莽莽惊莎,萧萧落木,千里关河路迥。
风霜送冷,最念取无衣,万家凄哽。
悄不成暝。暗催宵梦醒。
白话文翻译:
夜晚的堂屋里,风露比水还要清冷,心中惊讶地感受到秋天的来临。
蒲柳已然凋零,蟋蟀在哀怨,写出了无尽的凄凉紧迫感。
莲花的凋谢也愈发显著。喜爱读书的滋味更显亲切,小窗下的灯影摇曳。
在松树的阴影下,庭院里充满了凉意,鹤儿刚刚警觉。
秋天的心情无尽感慨,倚靠着雕栏静静地对着明亮的孤月。
浩瀚的草地,萧条的落木,千里关山的路途迥然。
风霜带来寒冷,最挂念的却是那些无衣可穿的人们,万家灯火中透出凄凉的呜咽。
悄无声息地,夜晚已然降临,暗暗催促着梦境的醒来。
注释:
- 蒲柳: 泛指柳树,象征凋零与哀愁。
- 蛩螀: 蟋蟀,寓意秋的来临与凄凉的情感。
- 雕栏: 形容精美的栏杆,象征着优雅的环境。
- 明月孤炯: 明亮的月光显得孤独,表达诗人情感的孤寂。
- 莽莽惊莎: 形容草丛的茂盛,给人带来惊恐的感觉。
- 万家凄哽: 形容众多家庭的伤感与哀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端木埰,清代诗人,风格清新、细腻,常以自然景物寄托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表现孤独、凄凉的情绪。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特定的秋季时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体现了诗人对秋天的深刻感受与思考。开篇用“夜堂风露清于水”营造出一个清冷的夜晚氛围,诗人对秋令的惊讶和感慨由此展开。接下来,通过“蒲柳凋零”和“蛩螀怨抑”,诗人将自然界的凋零与哀伤的情感相结合,生动地描绘出秋天带来的伤感气息。
在“喜书味重亲,小窗灯影”中,诗人借助阅读的乐趣与温暖的灯光,抒发了对家人和温馨生活的眷恋。而“寂历松阴,满庭凉思鹤初警”则回到宁静的庭院,表现出深思的状态,逐渐引入对孤独的思考。
最后,诗句“风霜送冷,最念取无衣,万家凄哽”将情感推向高潮,揭示了人们在秋寒中对生存的无奈与思念,深化了诗的主题。整首诗以清冷的自然环境为背景,借助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时光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夜堂风露清于水”:夜晚的堂屋里,清冷的风露比水还要冷。
- “惊心又逢秋令”:心中惊讶地感受到秋天的到来。
- “蒲柳凋零,蛩螀怨抑”:柳树凋零,蟋蟀哀怨,象征着秋天的凄凉。
- “喜书味重亲,小窗灯影”:阅读的乐趣让人感到亲切,小窗下的灯光摇曳。
- “寂历松阴,满庭凉思鹤初警”:在松树阴影下,庭院里充满凉意,鹤儿刚刚警觉。
- “秋心无限感触,倚雕栏静对,明月孤炯”:秋天的感触无尽,倚靠在雕花栏杆上静静地看着明亮的孤月。
- “莽莽惊莎,萧萧落木,千里关河路迥”:草地茂盛,落叶萧条,千里路途迥然。
- “风霜送冷,最念取无衣,万家凄哽”:风霜带来寒冷,最牵挂的是无衣可穿的人们,万家灯火中透出凄凉的呜咽。
- “悄不成暝。暗催宵梦醒”:安静中夜晚悄然降临,暗自催促着梦境的醒来。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风露比作水,强调清冷的感觉。
- 拟人:蟋蟀的哀怨赋予了自然界以情感。
- 对仗:如“莽莽惊莎,萧萧落木”使用对仗增强韵律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叹和对温暖人情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自然变化时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分析:
- 风露: 代表秋天的清冷,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蒲柳: 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凋零。
- 蟋蟀: 代表秋季的到来,也暗示着孤独。
- 明月: 象征孤独与思考,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蒲柳”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种树
- C. 一种鸟
- D. 一种草
-
诗中“明月孤炯”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
- C. 兴奋
- D. 无奈
-
“夜堂风露清于水”中的“清于水”是强调什么?
- A. 温暖
- B. 透明
- C. 清冷
- D. 暖和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同样表达了孤独和思乡之情。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描绘思念之情。
诗词对比:
- 端木埰的《齐天乐》与李清照的《声声慢》:两者都表达了对秋天的感伤与思考,但李清照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流露,而端木埰则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人生无常的关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诗词的意象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