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三迁近俎苦霜时,一尺殊恩湛露垂。
自古男儿婴曰少,谁家嫠妇帝王知。
高斋客饭宁辞发,落叶寒机几断丝。
见说仙郎栖海曲,更无鱼鲊到塘西。
白话文翻译:
在寒霜时节,三次迁移近到灶边,深厚的恩情如同露珠般滴落。
自古以来,男子被称为少,哪个寡妇能够被帝王所知?
高堂中的客人就算是饭菜丰盛,也不愿意辞别,寒风中落叶与寒机几乎已经断绝了丝线。
听说那位仙郎栖息在海曲,然而再也没有鱼和鲊子能到塘西。
注释:
- 三迁近俎:指迁徙到厨房附近,俎是古代烹饪用的案板,暗示生活的困苦。
- 一尺殊恩:指恩情深厚,形容感激之情。
- 婴曰少:古代称男性为“少”,暗指年轻男子。
- 嫠妇:即寡妇,失去丈夫的女性。
- 高斋:高堂,指的是高贵的客厅。
- 寒机:寒冷的机缘,象征着孤独和失落。
- 仙郎:指神仙般的人物,寓意无可追寻的理想与渴望。
- 鱼鲊:水中的鱼和腌制品,象征着生活的富足。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仙郎”与“海曲”可以联系到古代文学中理想化的人物,常常象征着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而“嫠妇”则反映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孤独与困境,对比出男性的地位与女性的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渭(1521-1593),字文长,号青藤,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他的诗歌风格独特,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徐渭一生屡遭挫折,诗歌中常流露出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徐渭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与对女性命运的同情,结合自己的经历,表达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理想的渴望。
诗歌鉴赏:
《桐乡冯母》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诗作,徐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苦闷与孤独。诗的开头以“三迁近俎”引入,生动描绘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隐喻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接下来的“一尺殊恩”则体现出对恩情的珍惜与感激。全诗情感深邃,层层递进,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有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展现了徐渭作为诗人的深刻洞察力。
诗中还通过“一尺殊恩”与“嫠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女性的孤独与无助。最终以“仙郎”与“鱼鲊”结尾,既暗示追寻理想的无奈,又映射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最终的失落。整首诗在情感的起伏与意象的交错中展现出一种对人生的哲思,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三迁近俎苦霜时:生活艰辛,迁移频繁,生存环境恶劣。
- 一尺殊恩湛露垂:感恩之情深厚,但生活依旧困苦。
- 自古男儿婴曰少:男性的身份被强调,女性的悲惨命运被忽视。
- 谁家嫠妇帝王知:对女性命运的同情,感叹社会对女性的忽视。
- 高斋客饭宁辞发:对生活的无奈,宁愿忍受困境。
- 落叶寒机几断丝:象征孤独的处境,生活中的艰难。
- 见说仙郎栖海曲:对理想的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
- 更无鱼鲊到塘西:象征失落与无奈,理想的破灭。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恩情比作露珠,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象征:如“鱼鲊”象征着富足与理想,反衬出生活的失落。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孤独与困境,同时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展现出深刻的社会关注与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霜:象征着困苦与严酷的生活环境。
- 恩:代表着人际关系中的温情与感激。
- 高斋:象征着社会地位与生活的富足。
- 落叶: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孤独。
- 仙郎:理想与追求,象征着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三迁近俎”主要反映了什么? A. 生活的富裕
B. 生活的困苦
C. 对理想的追求 -
“嫠妇”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幸福
B. 孤独
C. 富裕 -
诗的最后一句“更无鱼鲊到塘西”描绘了怎样的情感? A. 追寻理想的希望
B. 理想的破灭与失落
C. 生活的满足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红楼梦》中的诗词,涉及女性命运与社会地位的深刻探讨。
- 李清照的词作,如《如梦令》,表达女性对爱情与生活的感悟。
诗词对比:
- 比较徐渭的《桐乡冯母》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关注女性命运与个人困境,后者则关注豪放的生活态度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