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五首。清闲上人(自蜀入洛,于长寿寺说法度人)》

时间: 2025-01-04 08:36:48

梓潼眷属何年别,长寿坛场近日开。

应是蜀人皆度了,法轮移向洛中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僧五首
清闲上人(自蜀入洛,于长寿寺说法度人)
白居易

梓潼眷属何年别,
长寿坛场近日开。
应是蜀人皆度了,
法轮移向洛中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敬仰和对宗教传播的关注。诗中提到梓潼是一个与僧人有关的地方,表示诗人与僧侣曾有过的联系。如今长寿寺的法会正好召开,暗示着蜀地的信徒们已经得到了度化,法轮的传播也来到了洛阳。


注释:

  1. 梓潼:古地名,今四川省,因与佛教文化相关而提及。
  2. 眷属:指亲属、故人。
  3. 长寿坛:长寿寺的法会场所,象征着长生不老与佛教的精神。
  4. 法轮:佛教的象征,代表教义传播和众生解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通俗易懂,关注民生,擅长写乐府和五言诗。其作品多描写社会风貌与人生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白居易晚年,他在洛阳任职期间,受到佛教的影响,常常参与与佛教相关的活动。诗中提到的长寿寺在他心中具有重要地位,寄托了他对宗教信仰的看重和对人们心灵寄托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白居易的这首《赠僧五首》通过对梓潼和长寿寺的描绘,展现了他对佛教传播的深刻理解与赞美。诗的开头“梓潼眷属何年别”引发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表现出一种浓厚的乡愁。接下来的“长寿坛场近日开”则转向一个具体的宗教场景,暗示着佛教活动的频繁和宗教信仰的传播。

诗中提到“应是蜀人皆度了”,体现了白居易对蜀地人们信仰的认可和赞许,反映了他对佛教教义传播成功的欣慰之情。在最后一句“法轮移向洛中来”中,“法轮”象征着佛教的教义,移向洛阳则表示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展,给人们带来希望与启迪。

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既有对故乡的眷恋,也有对信仰的尊重,展现了白居易对人生和死亡的思考,表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梓潼眷属何年别”:思念故乡和亲人,表达对过去的怀念。
  2. “长寿坛场近日开”:描述长寿寺举行法会,象征着宗教生活的丰富。
  3. “应是蜀人皆度了”:表明蜀地的信徒都已得到解脱,对他们的信仰给予肯定。
  4. “法轮移向洛中来”:象征佛教教义传播的广泛,表达了信仰的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法轮”比作佛教教义,富有象征意义。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体现了唐诗的律动感。
  • 意象:通过梓潼、长寿坛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宁静、庄重的氛围。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佛教的传播与信仰的力量,展现了诗人对宗教的敬仰和对人们灵魂寄托的关怀,表现出一种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梓潼:象征故乡与亲情,承载着诗人的思念。
  2. 长寿坛:象征宗教的庄严与精神的寄托。
  3. 法轮:象征佛教教义,体现了信仰的力量与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寿坛”指的是什么? A. 一座山
    B. 一场法会
    C. 一片森林

  2. “法轮移向洛中来”中的“法轮”象征什么? A. 财富
    B. 佛教教义
    C. 战争

  3. “梓潼眷属何年别”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情? A. 对金钱的渴望
    B. 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C. 对未来的忧虑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关注。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涉及友谊与离别,表现出人际之间的情感。

诗词对比

  • 白居易与李白的作品,白居易更关注社会民生,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情与个体的自由。
  • 比较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与《赠僧五首》,两者虽主题不同,但都流露出对生命和信仰的思考。

参考资料:

  • 《白居易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