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陪帅游亭(一作陪河中节度使游河亭)》
时间: 2025-01-01 13:17: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倚阑愁立独徘徊,
欲赋惭非宋玉才。
满座山光摇剑戟,
绕城波色动楼台。
鸟飞天外斜阳尽,
人过桥心倒影来。
添得五湖多少恨,
柳花飘荡似寒梅。
白话文翻译:
我倚着栏杆忧愁地独自徘徊,想要写首诗却惭愧自己不是宋玉那样的才子。满座的宾客中山光摇曳着剑戟,环绕城墙的波光映动着楼台。鸟儿飞向天际,夕阳渐渐西沉;人走过桥,心中的倒影随之而来。五湖之中又添了多少愁恨,柳花随风飘荡,仿佛像寒梅一样。
注释:
- 倚阑:倚靠栏杆。
- 愁立:忧愁地站立。
- 宋玉:指中国古代著名的辞人,以才华著称。
- 满座:指满座的宾客。
- 山光:指山的光影。
- 剑戟:泛指兵器,象征豪杰气概。
- 绕城:环绕城市的河流。
- 斜阳:西沉的夕阳。
- 心倒影:心中产生的思绪和情感的影像。
- 五湖:指广阔的湖泊,象征深沉的情感。
- 柳花:柳树的花,象征柔情。
- 寒梅:寒冷中的梅花,象征坚韧与孤独。
典故解析:
- 宋玉:古代著名辞人,代表作品《九辩》,以其才华和风流名声著称。诗中提到宋玉,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华的自卑和对名士的向往。
- 五湖:比喻广阔的情感与心灵的波动,与诗人的哀伤情绪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温庭筠(812-870),字飞卿,号青雀,唐代著名诗人、词人。他以词的清丽和诗的婉约著称,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和自然景物。温庭筠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波折,对其创作有重要影响。
创作背景:
《河中陪帅游亭》创作于唐代,正值诗歌繁荣时期。诗人温庭筠在一次陪同节度使游览河亭时,感受到周围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人际交往中的孤独感,因而生发出一种复杂的情感。
诗歌鉴赏:
《河中陪帅游亭》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诗人在游览中的感受,充满了忧愁与惆怅。开头两句“倚阑愁立独徘徊,欲赋惭非宋玉才”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卑和对古代才子宋玉的仰慕之情,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不安。接下来的“满座山光摇剑戟,绕城波色动楼台”则通过描绘眼前的壮观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失落。
后半部分的描写则更为细腻,特别是“鸟飞天外斜阳尽,人过桥心倒影来”,展现了鸟儿与夕阳的交融,桥与人的互动,给人以深远的余韵,象征着往事的回忆和情感的流逝。最后的“添得五湖多少恨,柳花飘荡似寒梅”将情感进一步深化,通过五湖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无尽遗憾,柳花与寒梅的对比则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脆弱。
整首诗情景交融,情感丰富,展现了温庭筠高超的艺术手法与深邃的思想境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倚阑愁立独徘徊:在栏杆旁愁苦地立着,独自徘徊,表达孤独的情感。
- 欲赋惭非宋玉才:想要作诗却感到惭愧,不及宋玉的才华,显示出诗人的自卑。
- 满座山光摇剑戟:满座的宾客中,山光映照着剑戟,表现出热烈的氛围与气势。
- 绕城波色动楼台:围绕城墙的波光摇曳着楼台,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
- 鸟飞天外斜阳尽:鸟儿飞向天际,夕阳西沉,描绘了时间流逝与孤独感。
- 人过桥心倒影来:人走过桥,心中的影子随之而来,暗示内心情感的共鸣。
- 添得五湖多少恨:在五湖间又添了多少愁恨,表达对往事的惋惜。
- 柳花飘荡似寒梅:柳花随风飘荡,像寒梅一样,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柔弱与坚韧。
修辞手法:
- 对比:如“满座山光”与“倚阑愁立”,形成热闹与孤独的对比。
- 比喻:如“柳花飘荡似寒梅”,通过比喻表现情感的复杂。
- 意象:运用了鸟、桥、柳花等自然意象,营造出诗人的情感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孤独与失落的深切描绘,反映出诗人在繁华之中感受到的内心孤寂,以及对往事和才华的思索与遗憾。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的沉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栏杆: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无助。
- 山光:代表着美好与豪情,形成对比。
- 柳花:代表柔情与悲伤,暗示内心的脆弱。
- 寒梅:象征坚韧与孤独,反映诗人内心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倚阑愁立独徘徊”中的“倚阑”是什么意思? A. 依靠栏杆
B. 站立不动
C. 走来走去
D. 忧愁的样子 -
诗中提到的“宋玉”是指哪个时代的著名辞人? A. 汉代
B. 唐代
C. 宋代
D. 元代 -
“添得五湖多少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快乐
B. 愤怒
C. 惆怅与遗憾
D. 骄傲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温庭筠 vs. 李白: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有明显的差异,温庭筠更注重细腻的内心感受,而李白则偏向于豪放与壮阔的气势。
- 《河中陪帅游亭》 vs. 《夜泊牛渚怀古》:两者都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情感的惆怅,但前者更侧重于孤独的感受,后者则强调了历史的沉重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温庭筠研究》
- 《唐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