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池彭母挽诗》

时间: 2025-01-06 12:11:49

七十人间世,婺居四十馀。

冰霜明妇节,灯火课儿书。

堂掩春晖暗,乌啼夜月虚。

白头游子泪,和血洒衣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池彭母挽诗 杨士奇 〔明代〕 七十人间世,婺居四十馀。 冰霜明妇节,灯火课儿书。 堂掩春晖暗,乌啼夜月虚。 白头游子泪,和血洒衣裾。

白话文翻译:

七十岁的人生在世,寡居生活已超过四十年。 像冰霜一样坚定地保持妇女的贞节,夜晚点着灯火教导儿子读书。 厅堂关闭,春天的阳光变得暗淡,乌鸦在夜晚的月光下啼叫,显得空虚。 白发苍苍的游子泪水,与血混合洒在衣襟上。

注释:

  • 婺居:指寡居。婺,古代星名,象征妇女。
  • 冰霜:比喻贞节坚定。
  • 课儿书:教导儿子读书。
  • 春晖:春天的阳光。
  • 乌啼:乌鸦的啼叫。
  • 夜月虚:夜晚的月光显得空虚。
  •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
  • 和血洒衣裾:泪水与血混合洒在衣襟上,形容极度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士奇(1365-1444),明代文学家、政治家,字士奇,号东里,江西吉水人。他历任明朝多个官职,文学成就显著,尤其擅长诗词。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士奇为悼念一位七十岁高龄、寡居四十余年的彭母而作。诗中赞扬了彭母的贞节和教子之功,同时表达了对其晚年孤独和悲伤的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彭母一生的描绘,展现了她的贞节和教子之功,同时也透露出对其晚年孤独和悲伤的深切同情。诗中“冰霜明妇节”一句,用冰霜比喻彭母的贞节,形象生动。而“灯火课儿书”则体现了她对儿子的教育之重视。后两句“堂掩春晖暗,乌啼夜月虚”则通过意象的叠加,传达了彭母晚年的孤寂和凄凉。最后一句“白头游子泪,和血洒衣裾”更是以游子的视角,抒发了对彭母的深切哀悼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挽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七十人间世,婺居四十馀。”:开篇即点明彭母的高龄和寡居时间,突出了她一生的孤独和坚守。
  2. “冰霜明妇节,灯火课儿书。”:用冰霜比喻彭母的贞节,灯火则象征她对儿子的教育,两者都是她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3. “堂掩春晖暗,乌啼夜月虚。”:通过春晖的暗淡和乌鸦的啼叫,描绘了彭母晚年的孤寂和凄凉。
  4. “白头游子泪,和血洒衣裾。”:以游子的视角,抒发了对彭母的深切哀悼之情,泪水与血混合,表达了极度的悲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冰霜明妇节”,用冰霜比喻彭母的贞节,形象生动。
  • 意象叠加:如“堂掩春晖暗,乌啼夜月虚”,通过春晖的暗淡和乌鸦的啼叫,叠加出孤寂和凄凉的意境。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扬彭母的贞节和教子之功,同时表达对其晚年孤独和悲伤的同情。通过彭母一生的描绘,展现了她的坚守和奉献,以及晚年生活的凄凉,体现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哀悼和敬意。

意象分析:

  • 冰霜:比喻彭母的贞节,象征坚定和纯洁。
  • 灯火:象征彭母对儿子的教育,代表温暖和希望。
  • 春晖:春天的阳光,象征生机和温暖,但在此处变得暗淡,象征彭母晚年的孤寂。
  • 乌啼:乌鸦的啼叫,象征不祥和不吉,增加了诗中的凄凉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婺居”指的是什么? A. 寡居 B. 居住 C. 旅行 D. 工作

  2. “冰霜明妇节”中的“冰霜”比喻什么? A. 寒冷 B. 贞节 C. 坚强 D. 纯洁

  3. “堂掩春晖暗”中的“春晖”指的是什么? A. 春天的阳光 B. 春天的花朵 C. 春天的雨水 D. 春天的风

  4. “白头游子泪,和血洒衣裾”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悲伤 D. 惊讶

答案:1. A 2. B 3. A 4.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悼亡诗》(元稹):同样是悼念之作,元稹的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与杨士奇的这首诗有相似之处。

诗词对比:

  • 《月池彭母挽诗》与《悼亡诗》(元稹):两首诗都是悼念之作,但杨士奇的诗更注重对彭母一生的描绘,而元稹的诗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杨士奇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明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杨士奇的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