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9:37:46

花才吐蕊偏宜露,柳正抽芽不任风。

未到春光成烂漫,已先羞绿更憎红。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闺怨 其二》
作者: 何荆玉 〔明代〕

花才吐蕊偏宜露,
柳正抽芽不任风。
未到春光成烂漫,
已先羞绿更憎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初至时的情景:花朵刚刚露出花蕊,正适合沐浴在露水中;柳树刚刚抽出嫩芽,正经受着春风的吹拂。尽管春天还未完全到来,万物尚未繁盛,但我却对绿意感到羞愧,更加厌恶红色的花朵。

注释

  • 花才吐蕊:花刚刚开始绽放花蕊,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 柳正抽芽:柳树刚刚发芽,表现出春天的生机。
  • 未到春光成烂漫:春天的美好景象还未完全展现。
  • 羞绿更憎红:对青翠的景色感到羞愧,对红花的憎恶,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荆玉,明代女诗人,生于江南,因其才情出众,作品多以女性视角展现生活与情感,风格细腻、清新。

创作背景

《闺怨》系列诗词主要表达的是女性在闺中对外界春景的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女性的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

诗歌鉴赏

《闺怨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初至时的自然景象,同时寄托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怨愤。开篇的“花才吐蕊偏宜露”与“柳正抽芽不任风”描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面,花朵和柳树的嫩芽象征着希望与新生。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的情感转向了内心的愁苦,春天的美丽与她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春天的景色已初露端倪,但诗人却感到“未到春光成烂漫”,此时的心情却是对美好景象的羞愧和厌恶,尤其是“已先羞绿更憎红”的情感表露了她对红花的强烈反感,这显然是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绝望的结合。

整首诗在意境中渗透出浓厚的闺怨情绪,诗人虽身处春光之中,但内心却充满了对外界的无奈与渴望,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使得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花才吐蕊偏宜露:描写花朵初绽,正适合沐浴露水,传达春天的气息。
  2. 柳正抽芽不任风:柳树刚刚发芽,微风轻拂,象征着春天的生命力。
  3. 未到春光成烂漫:春天的美丽尚未完全展现,反映出对未来的期待。
  4. 已先羞绿更憎红:对青翠的景色感到羞愧,厌恶红花,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柳的生长比作春天的象征。
  • 拟人:将春风与柳树拟人化,增强了诗歌的生动性。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女性在春天来临之际,内心的孤独和怨愤,表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现实的无奈,体现了深厚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爱情和希望。
  • :象征柔情和生命力。
  • 春光:象征美好和新的开始。
  • 青翠与红花:青翠代表生机与希望,红花则象征着爱与美,但在诗人心中却是厌恶的对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怨愤
    C. 兴奋
    答案:B

  2. 诗中提到的“柳正抽芽”意味着什么?
    A. 秋天来临
    B. 春天的生机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B

  3. 对于“羞绿更憎红”,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对春天的热爱
    B. 对爱情的渴望和失落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春望》 杜甫
同样描写春天的景象,但杜甫的诗歌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人世的关怀,与何荆玉的个人情感形成对比。两者都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但视角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女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与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