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陇底悲笳引,陇头鸣北风。
一轮霜月落,万里塞天空。
戍卒泪应尽,胡儿哭未终。
争教班定远,不念玉关中。
白话文翻译
在陇底悲伤的笳声中,陇头北风呼啸。一轮霜月正缓缓落下,万里之外的边塞天空显得格外辽阔。守边的士卒眼泪应该已经流尽,而胡人的哭声依然没有停止。为何要让我们在这遥远的地方相聚,却不去想念那遥远的玉关?
注释
- 陇底:指陇山的山脚或山谷。
- 笳:一种古代乐器,发出悲哀的声音。
- 戍卒:守边的士兵。
- 胡儿:指胡人或外族的孩子,这里指代战争中的无辜者。
- 班定远:意指班师回朝,定远是地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贞白,字子真,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以描绘边塞风光和士兵生活而闻名,作品多表现出对战争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战争时期,边疆的战事频繁,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象和人们的悲愤,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胡笳曲》通过悲怆的笳声和北风的呼啸,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展现了边疆士兵和胡人所面临的苦痛。开头的“陇底悲笳引”即以声音引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笳声和北风似乎是对士兵孤独和无助的呼应。接着“一轮霜月落,万里塞天空”,月光照耀着广袤的塞外,既是自然的美丽也是战士们孤独的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情感上,戍卒的眼泪与胡儿的哭声,代表了战争带来的双重伤痛,士兵的眼泪意味着他们对家乡的思念与战争的无奈,而胡人的哭声则是对无辜生命的控诉。最后两句“争教班定远,不念玉关中”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和平的渴望,班师归来的希望与对故乡的思念交织在一起,令人感慨。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陇底悲笳引”:在陇底传来悲伤的笳声,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 “陇头鸣北风”:北风在陇头呼啸,增添了忧伤的气氛。
- “一轮霜月落”:霜月缓缓落下,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孤独。
- “万里塞天空”:辽阔的天空让人感受到无尽的孤寂。
- “戍卒泪应尽”:守边的士兵眼泪应该已经流尽,表达了他们的悲痛。
- “胡儿哭未终”:胡人的哭声还在继续,反映战争的残酷。
- “争教班定远”:希望班师归来,却感到无奈。
- “不念玉关中”:不再思念遥远的家乡,表现出对战争的无情。
-
修辞手法:
- 比喻:“一轮霜月落”,将月亮比作霜,营造出冷清的氛围。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写边塞的孤独与悲伤,表达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和平的渴求,反映了士兵和无辜者的苦痛。
意象分析
- 笳声:象征战争的悲哀与无奈。
- 北风:代表寒冷和孤独,增强了诗的悲情。
- 霜月: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戍卒泪:体现士兵的悲苦与无奈。
- 胡儿哭声:代表战争的无辜受害者,增添了情感的深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陇底悲笳引”中的“笳”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花
- C. 一种饮品
- D. 一种动物
-
“戍卒泪应尽”表达了士兵们的什么情感?
- A. 快乐
- B. 悲痛
- C. 希望
- D. 无聊
-
全诗主要描绘了什么主题?
- A. 乡愁
- B. 战争的残酷
- C. 自然风光
- D. 人生哲理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现了边塞的壮丽与士兵的心境。
- 高适《燕歌行》:描写了战争与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王贞白的《胡笳曲》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者侧重于战争的悲痛,后者则表现了壮丽的自然与人生的豪情,二者在情感基调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边塞风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