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时间: 2025-01-04 10:25:13

从军朔方久,未省用干戈。

只以恩信及,自然戎虏和。

边声动白草,烧色入枯河。

每度因看猎,令人勇气多。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从军行
王贞白〔唐代〕

从军朔方久,未省用干戈。
只以恩信及,自然戎虏和。
边声动白草,烧色入枯河。
每度因看猎,令人勇气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边疆军旅生活中的感受。他已经在北方驻防很久,却没有真正用过武器。因为他只凭借恩德和信任来处理与敌人之间的关系,结果自然使得敌我之间和睦相处。边疆的声音在白色的草丛中回荡,火烧的余烬映入了干枯的河流中。每当看到狩猎的场面,都会让人心中充满勇气。


注释:

字词注释:

  • 朔方:指北方,古代指代边疆地区。
  • 干戈:武器,战争的象征。
  • 恩信:恩德和信任。
  • 戎虏:指敌人或外族人。
  • 白草:指边疆的草地,通常指冬天枯萎的草。
  • 烧色:火烧后的颜色,指烧焦的样子。
  • 枯河:干枯的河流,象征着荒凉的边境。

典故解析:
此诗未直接引用具体的典故,但表现出古代边疆士兵的生活状态和心态,反映出和平与战争的对立与和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贞白,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出边塞生活和军旅情怀,风格独特,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边疆防务的重要时期,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士兵在长期驻守边疆时内心的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


诗歌鉴赏:

《从军行》是一首充满诗人情感和理想的作品。王贞白通过描写长时间的军旅生活,表达了和平的珍贵以及士兵对武力的反思。在诗的开头,诗人写道“从军朔方久,未省用干戈”,这是他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长久的驻守让他意识到战争带来的痛苦和破坏。相较于常见的豪情壮志,这种温和的态度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沉稳和对生命的尊重。

接下来的“只以恩信及,自然戎虏和”则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信念。诗人认为,恩德和信任能够化解敌对关系,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这种思想在古代兵家中也有体现,强调以德治国、以情化敌。

最后两句“边声动白草,烧色入枯河”展现了边疆荒凉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出战争和狩猎带来的生机与勇气。整体来看,诗的情感由表及里,既有对战争的厌倦,又有对和平的向往,勾勒出一幅深思熟虑的边塞图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从军朔方久:长期驻守在北方边疆,表现出时间的漫长。
  2. 未省用干戈:没有真正用过武器,暗示和平的状态。
  3. 只以恩信及:强调用恩惠和信任来化解矛盾。
  4. 自然戎虏和:自然形成了敌我和睦的局面。
  5. 边声动白草:边疆的声音响起,生动描绘场景。
  6. 烧色入枯河:火烧后的颜色映入干枯的河流,营造出荒凉感。
  7. 每度因看猎:每次观看狩猎的场景,表现出一种期待和鼓舞。
  8. 令人勇气多:让人感到勇气倍增,表达了积极向上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边疆的声音比作自然的景象,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中用词对称,增强了节奏感。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形成生动的意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军旅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强调了信任与恩德在维护和平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边声:象征着战争的气息和边疆的生活。
  • 白草:象征着荒凉和时间的流逝。
  • 烧色:象征着战争的破坏和生命的脆弱。
  • 枯河:象征着干涸的生命和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从军行》的作者是?
    A. 王贞白
    B. 李白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干戈”指的是什么?
    A. 农具
    B. 武器
    C. 工具

  3. 诗人认为哪种方式可以化解敌我关系?
    A. 战争
    B. 恩德与信任
    C. 经济交往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凉州词》 王之涣
  • 《出塞》 王昌龄

诗词对比:

  • 《从军行》与《凉州词》:两者都描绘了边塞的生活,但《从军行》更强调内心的反思,而《凉州词》则更多展现边疆的壮美与豪情。
  • 《从军行》与《出塞》:同样描写了边疆的战争与生活,但《出塞》更加直接地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士兵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

这些书籍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及其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