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萧颖士赴东府,得适字》

时间: 2025-01-01 14:47:09

大名掩诸古,独断无不适。

德遂天下宗,官为幕中客。

骊山浮云散,灞岸零雨夕。

请业非远期,圆光再生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萧颖士赴东府,得适字
作者: 刘舟〔唐代〕

大名掩诸古,独断无不适。
德遂天下宗,官为幕中客。
骊山浮云散,灞岸零雨夕。
请业非远期,圆光再生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
伟大的名声掩盖了古往今来的众多名人,唯有他独自一人,能做出合适的判断。因德行而成为天下的宗师,官职却只是幕后的客人。骊山的浮云散去,灞河岸上在傍晚时分细雨飘洒。请问我所追求的事业并不遥远,圆满的光明又再度复生。

注释:

  • 大名:指伟大的名声或名望。
  • 独断:独自做出判断。
  • 德遂:德行成就。
  • 天下宗:成为天下人的宗师。
  • 幕中客:幕宾,指在幕府中做客的官员。
  • 骊山:指骊山,位于陕西省,常与古代名人相联系。
  • 灞岸:灞河岸边。
  • 零雨夕:傍晚时分的细雨。
  • 请业:追求事业。
  • 圆光:圆满的光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舟是唐代诗人,风格多样,擅长于描写景物和抒发情感。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时事的关注与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送别友人萧颖士赴东府之际,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祝愿与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与个人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蕴含了深厚的哲理与情感。首句“大名掩诸古”便揭示了诗人对历史与名声的思考,名声犹如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遮掩历史的光辉,也能使人迷失自我。接着,诗人提到萧颖士的德行与官职,表现出对友人的欣赏与寄托,暗示着他在官场中虽然只是一名幕中的客人,但其德行却是无人能比的。

后两句描绘了自然景象,骊山的浮云与灞岸的细雨,营造出一种清新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为送别增添了几分惆怅。最后,诗句“请业非远期,圆光再生魄”则寄托了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对事业的期待与追求,似乎在告诉友人,未来的光辉并不遥远,只要努力去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大名掩诸古”:伟大的名声掩盖了古往今来的众多名人。
    2. “独断无不适”:唯有他独自一人,能做出合适的判断。
    3. “德遂天下宗”:因德行而成为天下的宗师。
    4. “官为幕中客”:官职却只是幕后的客人。
    5. “骊山浮云散”:骊山的浮云散去。
    6. “灞岸零雨夕”:灞河岸上在傍晚时分细雨飘洒。
    7. “请业非远期”:请问我所追求的事业并不遥远。
    8. “圆光再生魄”:圆满的光明又再度复生。
  •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出送别的情感与对未来的期盼。
  •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送别与祝愿的主题,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心与期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名声与德行的思考,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和哲理。

意象分析:

  • 骊山:象征着历史与荣光。
  • 浮云:象征着变化与无常。
  • 灞岸: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圆光: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光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大名掩诸古”意指: A. 伟大的名声掩盖了其他名人 B. 名声无关紧要 C. 只有古人有名声 答案:A

  2. “圆光再生魄”中“圆光”象征: A. 现实的困境 B. 未来的希望 C. 过去的荣光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送友人》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词对比:

  • 李白《送友人》:同样表现了对友人的送别与祝愿,但通过更为豪放的语言表现出友谊的深厚。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风格上更为开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